本帖最后由 东湖岸边人 于 2025-2-24 22:40 编辑
前 言: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我,与武汉东湖缘分匪浅。在东湖之畔长大,又多年在此工作,退休后仍眷恋着这片土地,选择居住在东湖边。行遍祖国的名山大川,细细回味,武汉东湖始终在我心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位置。这片湖承载了我一生的喜乐悲欢,它的每一寸波光、每一丝涟漪,都如同岁月的诗行,镌刻着我成长的足迹。如今,我愿用手中的笔,写下这篇分为五个部分的系列散文,抒发我对东湖的深情,礼赞它的绝美与厚重。《历史之韵:岁月的回响,东湖的厚重足音》这篇散文,是系列散文的第三篇。
在华夏大地的广袤版图上,东湖,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水域,宛如一部永不落幕的史诗巨著,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传奇,每一处角落都留存着历史的足音,它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文化的瑰宝,岁月的守望者。
回溯到春秋时期,楚庄王在此击鼓督战,那激昂的鼓声穿越时空的缝隙,在湖面上久久回荡。彼时,楚庄王率部征战至东湖东岸,被这里的湖光山色深深吸引,便在此驻扎。然而,大将斗越椒的叛变,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打破了这里的安宁。面对叛军的来势汹汹,楚庄王没有丝毫退缩,他临危不惧,毅然擂鼓督战。那咚咚作响的战鼓,仿佛是他内心深处的呐喊,激励着将士们的士气。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百步穿杨”的神箭手养由基脱颖而出,他在东湖清河桥上演了“一箭定乾坤”的传奇故事。他以精湛的箭术,精准射sha叛军头目斗越椒,让这场战役画上了胜利的句号。养由基的神勇,如同东湖的波涛,汹涌澎湃,他的故事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成为激励后人勇往直前的精神源泉。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曾在东湖“泽畔行吟”。他那忧国忧民的身影,在历史的长河中愈发清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在流放期间,来到东湖,面对浩渺的湖水,他的内心充满了悲愤与无奈。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之中,那些诗歌,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宝剑,刺向黑暗的现实;又好似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唤醒人们的良知。屈原的精神,就像东湖的水,源远流长,滋养着后世之人。如今,纪念屈原的行吟阁和屈原雕像,静静伫立在东湖之畔,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屈原的故事,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他那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国时期,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刘备在东湖磨山设坛祭天,祈求国家的繁荣富强。据《清一统志》《湖北通志》等记载,东汉建安十三年,刘备在困境中来到东湖,登上磨山,他被这里山灵水秀的景色所震撼,仿佛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于是,他在此设坛祭天,表达了对上天的敬畏,也展现了他匡扶汉室的决心。如今,磨山的刘备郊天坛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依然散发着历史的韵味。站在郊天坛上,我们似乎能看到当年刘备率领众将,庄重地举行祭天仪式的场景,感受到他们对未来的期许和坚定的信念。
诗仙李白的到来,为东湖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他在湖畔放鹰台留下了千古佳话。相传,李白于唐乾元三年在此放飞了一只苍鹰,看着苍鹰展翅高飞,翱翔九天,他灵感迸发,挥笔题写了。放鹰台也因此得名,成为了东湖的一处文化胜地。李白的豪放与洒脱,与东湖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他们相互交融,成就了这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2006年10月27日,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访华期间,特意来到放鹰台,仔细观赏李白放鹰的英姿,并合影留念。这一举动,足以见得放鹰台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是东湖的骄傲,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太平天国时期,九女墩的故事悲壮而感人。当时,太平天国军占领武昌,不少获得解放的妇女勇敢地参加起义。然而,清军的反扑如狂风暴雨般袭来,他们于城郊大肆屠sha。在这危急关头,9名女兵不为敌威所屈,她们在东湖边英勇抗击,最终壮烈牺牲。当地人敬慕九女的节烈,偷偷将她们的遗体收葬在东湖边。为了免遭清兵的破坏,人们特意将坟墓称为墩。如今,九女墩纪念碑静静矗立在东湖西北岸边,碑体四面有董必武、宋庆龄、郭沫若、何香凝等名人于五十年代初所提碑文。董必武在诗中称赞九女“自求解放入天军,巾帼英雄著义声,群众最怜英雄女,口碑传出足千秋”;宋庆龄肯定“她们的反抗,为了人民,她们献出了一切”;何香凝题词为:“鄂中巾帼九英雄,壮烈牺牲后世风。辛亥太平前后起,推翻帝制古今崇。”碑顶悬挂银铃,风振铃鸣,配以拍岸怒涛,仿佛当年女英雄们金戈铁马、激战疆场的场景再次浮现。四周繁花环拥,树木拱卫,更显庄严美观,这里是对英雄的缅怀,也是对那段历史的铭记。
近代以来,东湖更是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亲临东湖,为湖北军政府成立庆典发表演讲。他那激昂的言辞,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注入到人们的心中,激励着人们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闻一多先生在汉讲学,东湖成为了他的灵感缪斯。他在东湖的花草鱼虫、山川林泉间觅得创作真谛,以笔为qiang、以文为刃,抨击黑暗、呼唤光明,赋予东湖抗争奋进的时代力量。周恩来、邓颖超等革命先辈也曾在东湖留下足迹,他们在这里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奔波操劳,为革命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的身影,与东湖的山水融为一体,成为东湖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抗日战争时期,东湖成为了抗日将士的休整之地。那些英勇无畏的将士们,在这里策划战略,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的身影坚定而执着,他们的信念如钢铁般坚硬。东湖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他们的热血与汗水,见证了他们为了保卫祖国、抗击侵略者而付出的艰辛努力。那些在东湖边发生的故事,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永不退缩。
新中国成立后,东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成为了国家领导人进行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见证了新中国外交的风云变幻。毛主席先后视察东湖44次,在这里接待了64个国家的94批外国政要。他对东湖情有独钟,不仅因为这里的自然风光优美,更因为这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东湖,毛主席作出了南水北调、炮击金门、人民公社、小平复出等许多重大决策,这些决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云黄鹤的地方”,东湖成为了毛主席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也见证了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1954年,朱德委员长视察东湖时,题诗“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表达了对东湖未来的美好期许。如今,东湖正以蓬勃的发展态势,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它不断完善自身的建设,提升旅游品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赏。东湖的发展,也正是中国不断进步、走向繁荣富强的一个缩影。
2018年,x.j.p主席与印度总理莫迪在东湖会晤,这一重要的外交活动,让东湖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在东湖的美景中,两国领导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为中印两国的友好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会晤,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大国风范,也让世界看到了东湖的魅力。东湖,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开放与包容,成为了中外交流的重要桥梁。
“登高东湖上,临风怀故人。”(宋・黄庭坚)东湖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朝代的更迭、战争的硝烟、文化的繁荣,也见证了中国的崛起与发展。这些历史的印记,让东湖更加充满了神秘与魅力,也让我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与热爱。每一段历史故事,都如同璀璨的星辰,在东湖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东湖,它是岁月的珍藏,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我们心灵的归宿。在未来的日子里,它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诗云:
浩渺东湖岁月悠,楚风汉韵满芳洲。
古今多少英雄事,都付波光映眼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