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5-3-31 21:09 编辑
编者按:李靓才的《铜坑湖:郴江河畔的自然与人文华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铜坑湖村的自然风光与深厚文化底蕴。文章从自然景观、历史渊源、神话传说、经济发展等多个维度展开,展现了铜坑湖村的古韵今风与独特魅力。语言优美,层次分明,既有对历史的回望,又有对未来的展望,是一篇兼具知识性与文学性的佳作,值得一读。
铜坑湖:郴江河畔的自然与人文华章李靓才
在郴州市北湖区的翠绿山水之间,隐匿着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铜坑湖村。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村落,宛如一幅水墨画,镶嵌在郴江的怀抱中。这里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更因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观的交织,成为郴州乃至整个湖南的一处璀璨明珠。
铜坑湖村坐落于郴州城区以北约五公里处,依山傍水,风光旖旎。郴江如同一条晶莹剔透的玉带,环绕着村庄,滋养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村庄周围青山环抱,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四季更替中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春天,湖畔繁花似锦;夏日,湖风习习,绿荫如盖;秋季,湖光山色交织,金黄与翠绿交相辉映;冬天,偶有薄冰覆盖,静谧而神秘。
铜坑湖村的名字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相传,自秦汉时期,铜坑湖区域便是南北官道的要冲之地。这里蕴藏着丰富的金、银、铜、铁、锰等矿产资源,吸引了无数工匠和矿工前来开采。前人为寻矿挖坑,再加上选矿、洗矿砂的需要,河道两岸挖出了许多矿坑,水车取水的枫树滩坝也由此建成,使得上游水面宽阔而深邃。久而久之,这片布满采矿遗迹的区域便被人们称为“铜坑湖”。
另有传说,古人曾在此地铸造铜涧水槽,提供冶炼用水,因此这里一度被称为“铜涧湖”。尽管铜涧水槽已不知所终,但“铜坑湖”这一名称却沿袭至今,成为铜坑湖村不变的记忆。
铜坑湖不仅以其矿产和水利设施闻名,还流传着动人的神话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关于龙女的故事。传说洞庭湖龙王的三女儿因犯天条,被贬下凡间,成为郴州城北铜坑湖万姓人家的童养媳。万姓人家对她百般刁难,逼得龙女身披疥疮,容颜丑陋。然而,善良的柳毅见到她后,出于同情,帮助她向龙王求助。
龙王愤怒之下,派遣独角蛟龙惩罚万姓人家,欲将其陷入万丈深渊。最终,因寿佛老爷的智慧,万姓人家被水陷,形成了如今的陷池塘。龙女得救后,因温泉的神奇力量恢复了美貌,并与柳毅结为夫妻,永驻铜坑湖。这一传说不仅赋予了铜坑湖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使得这里成为当地人精神寄托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铜坑湖因矿产资源丰富,成为冶炼和手工业聚集之地。宋、明时期,这里曾为官府铸造铜钱和兵器。新中国成立后,小作坊被集体化为“铜坑湖铸件厂”,为各生产队打造和修理农具,偶尔也接外部订单,维持着小规模的冶炼生产。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铜坑湖铸件厂凭借质优价廉的产品赢得广泛赞誉。厂内设备逐步升级,从手工锤炼到电气化加工,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多款铸件产品如“郴江牌”汽车撤卸螺机和纺织用辊轮等荣获省市优质奖项,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然而,随着城市扩展和国道107的扩路,铜坑湖的冶炼工业在2000年初逐渐衰落,许多传统工艺面临消失的命运。但铜坑湖村并未止步于过去的辉煌,而是积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铜坑湖村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充分利用山水资源,推动农业与工业的结合。村民们依托丰饶的土地,发展起种植、养殖等多种产业。
90年代末,铜坑湖在北湖区蔬菜局的指导下,开办了全市首片“大棚菜”试验基地,“铜坑湖”声名大振,为全市的“菜篮子”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铜坑湖村的产业结构逐渐多元化,农业与工业的结合为村庄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铜坑湖村逐渐演变为城中村。传统的耕种和养殖已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发展的需求,村庄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在保持传统农业和养殖业的同时,铜坑湖村注重发展乡村旅游,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吸引游客。
铜坑湖村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清代刘氏古民居群,青砖马头墙,雕梁画栋,虽经岁月洗礼,仍彰显出湘南民居的独特魅力。尽管这些古民居破损严重,亟待修缮,但它们依然是铜坑湖村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见证着这里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展望未来,铜坑湖村将继续在保持生态环境优美的同时,挖掘和传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推动乡村旅游和生态产业的发展,铜坑湖村将成为一个融合自然美景与文化底蕴的理想之地。同时,铜坑湖村将着力修缮和保护刘氏古民居群等历史建筑,恢复其昔日的风采,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这片土地的历史魅力。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传承传统手工艺,铜坑湖村将成为弘扬湘南文化的重要基地。
铜坑湖村,这颗镶嵌在郴江河畔的明珠,凝聚了自然与人文的精华。这里有古老的传说和丰富的历史,有勤劳智慧的村民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更有不断发展的经济和蓬勃的生态文明。无论是夏日湖畔的清风,还是冬日的暖意,都在诉说着铜坑湖村的独特魅力。
【美文简析】这篇散文以铜坑湖村为叙事主体,构建了一幅跨越千年的多维画卷。文章以地理坐标为经,以历史演变为纬,在"明珠"的隐喻下展开三重叙事维度:
自然之诗 :开篇即以"水墨画"定调,通过四季更迭的湖光山色,呈现铜坑湖作为生态容器的自然禀赋。郴江玉带的意象与矿产地质的特写形成刚柔并济的张力,为后文工业叙事埋下伏笔。
文明之链 :从秦汉矿坑到宋代铸币,从龙女传说到寿佛智慧,作者以考古学般的精确梳理文化地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将"铜涧水槽"的消失与"铜坑湖"的存续并置,展现地名作为文化基因的顽强生命力。工业转型的书写更具深意,从手工锤炼到电气化生产的演进,实则是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微观标本。
未来之镜 :在城中村转型的当代语境中,文章敏锐捕捉到传统民居修缮与生态旅游开发的辩证关系。刘氏古民居"破损的马头墙"与"湘南文化基地"的愿景形成古今对话,暗示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可能路径。
全文最动人的是三个隐形主角的角力:龙女传说代表的浪漫主义、铸件厂象征的实用主义、大棚菜体现的改良主义。这种多元价值的共生,恰是铜坑湖作为"文明活化石"的真正价值。作者以学者的严谨和诗人的笔触,将地理志、工业史、民俗学熔于一炉,最终在"菜篮子"与"文化节庆"的奇妙并置中,完成对乡村振兴命题的诗意阐释。(一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