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宁星 于 2025-4-12 16:21 编辑
【编者按】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浙西南山区春耕备耕的全景图,展现出传统农耕时代农民的辛苦与时代的变迁。文章结构清晰,通过"一至五"的分段叙事,将育种、积肥、插秧等农事环节层层展开,既有生活化的细节描写,又有个人的感触,更有对新时代农耕文化的赞美,使读者深深感知过去劳作的艰辛,更能体会到当今生活的幸福!(清秋丽影)
《春耕备耕纪事》是一篇充满生活气息与时代印记的散文。作者宁星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浙西南农村的春耕备耕场景,从番薯育种、稻谷催芽到插秧劳作,细节丰富,画面感强。文章不仅展现了农民的勤劳与智慧,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农业生产的艰辛。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充满对土地的热爱与对劳动的尊重。同时,通过对过去与现在农业生产的对比,展现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引发读者对传统农耕文明的思考与传承。这是一篇兼具历史价值与文学美感的佳作。(海尔罕)
春耕备耕纪事 文|宁星 一
七八十年代,我生活在老家农村——浙西南地区四面环山的一个小山村里。这里的地貌环境,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田少山地多,粮食一半靠种植番薯杂粮来充当,才能填饱肚子。而番薯耐旱、耐晒、耐土地贫瘠,适应性强,且山地具有松沙性、沥水性等特点更利于番薯的生长。
年过没多久,一个阳光灿烂的日期里,父亲就在房前的菜地里忙着孕育番薯种了。在地里挖掘五十厘米左右深,长与宽度可根据孕育番薯种多少来定。倒入猪栏粪、人粪和草木灰,上面填一层泥土,然后在上面码放一根根、一排排番薯种。覆盖一层薄泥土,盖上稻草和塑料薄膜。父亲也要叫我帮忙过,到储种的地窖或稻草遮盖的泥堆里搬来番薯种,把草木灰用畚萁盛着提来,到猪栏间抱来稻草等,俨然父亲的勤务兵似的。
大概过半个月或一个月时间,番薯种便长出芽儿,那淡棕色的,肥嫩嘟嘟的,像极了婴儿的小手小脚,长得齐刷刷的。这时可以掀掉薄膜,让它们照照阳光,见见风雨,习惯冷热,而成为茁壮老练的苗儿。过一段时间,将它们分批次移栽到其它宽广的地里,待长大蓬勃后便可以提供剪插。
与此同时,队里稻谷育种员开始忙碌起来。在仓库里,在一个个大木桶里用清水浸泡稻谷种。还要在村庄附近的田角边挖一个长方形的深沟育种,用萝筐把浸透的种子挑到这里,堆在一起,裹上塑料薄膜,进行焐热催芽。温度过热过冷都不行,育种员每天要来这里好几趟,用温度计测测种子的温度,若温度过高要对它们采取翻动、摊薄等措施进行降温,以免烧坏了种子。种子关乎于春耕生产的成败,关乎于季节是否被耽误,关乎于务农一年是否有收获,所以要密切关注种子催芽的温度情况。
耕牛过完冬季和春节这段舒坦日期后,就要开始投入到繁忙的春耕生产中来了。在春雨绵绵、春意盎然和布谷鸟的阵阵啼鸣中,农民、木犁、耕牛三点一线,像一艘船驶过农田,翻滚着泥土的浪花……
之后,农民们平整好秧田泥土,整划出二三米宽的一块块小畦。把催芽好的种子均匀地播撒在上面,并用秧板轻拍,使种子与泥土融合,再撒上由人粪搅拌的草木灰,弓上竹篾,蒙上塑料薄膜,就这样在“温棚”里进行培育秧苗。
家庭种植时令蔬菜,也开始陆续在自留地上播种了,如南瓜、四季豆、丝瓜、豇豆、葫芦瓜、苋菜等。父亲从楼梁上的铁钉中取下竹篮子,拿出一包包用报纸包裹的种子,打开,放在太阳下晾晒,以提高出苗率。而西红柿、茄子、空心菜等苗子,一般是从镇上集市里购买。父亲把猪牛栏粪用簸箕挑到自留地上,并埋入泥土翻耕后,为种菜作准备。
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当地有一句俗语:“节七”开花不用力,黄菊开花悔不及。“节七”书名白花檵木,灌木,春天开花。意思是春天不耕种到了秋天就没有收获。父亲常跟我说:“种庄稼关键要落种,否则再努力也没有用。”是啊,一年之计在于春,农民当然知道春耕备耕的重要性。政府也很重视,父亲是村干部,经常到公社开有关春耕备耕生产会议,之后向社员传达。那时家家户户都安装了有线广播,早、中、晚播送,其中一档农业顾问专栏,深受农民们的喜爱和欢迎。唯一这个栏目,播音员用本地话播送,如有一句配上音乐的本地话开场白:“农民朋友们,您们好!现在给您广播了……”农民们一听就感到非常亲切。播送的农业生产知识既专业又详细,也实用。栏目也积极配合播送了春耕备耕的内容。
为了更好开展春耕备耕工作,政府部门、特别是公社领导们经常下乡指导与督促。由于粮食紧缺,村头那亩晒谷场也被翻耕种上一茬早稻。清明过后,队里男女老少都在那里插秧,有的躬身插秧;有的在秧田里用秧撬撬出一片片连着泥的秧苗,用簸箕肩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这里;有的在田埂上将一饼饼秧苗扔向水田里,好不热脑。此时,一行四五位的下乡工作同志,正好路过此地,被眼前繁忙火热的劳动情景所感染吸引,也绾上衣袖和裤子,脱掉鞋子,笑呵呵地淌入水田里。顿时,插秧能手们也热忱高涨起来,说:“领导,要不,我们来个插秧比赛!”经过比赛,其中两位同志还真不赖,成绩与插秧能手不分上下。路上、田埂上站满了围观群众,不时响起了鼓掌声……
三
广积肥,也是春耕备耕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几乎每一个田畈都建有一个泥墙草寮灰堂。农事较空闲时,农民们上山砍伐一担担笼衣(小蕨草)或禾草等,在灰堂里堆一层草木,覆一层泥土,就这样反复叠至一定高度后,再点燃慢慢燃烧,留下的灰烬就是草木灰。一般在秋冬季上山砍伐,这段时候的草木水份较少,干燥。当然,若灰堂里草木灰在春耕备耕中没有备足,那春夏季节也要上山砍伐,烧草木灰,为春耕所用。
我放学后也要到山坡、路旁割青蒿,黄金柴、大蓬草等,给农作物当肥料,还要到乡间小路用簸箕和长柄的撬具捡拾牛粪,送到田地上,为春耕备耕献出一位戴红领巾的微薄之力。那时家家户户养猪养鸡鸭,有猪栏,就有猪粪草,鸡鸭粪;生产队养了十多头耕牛,也有牛粪草,平时把这些畜牧肥清理出来堆放一隅沤肥。此时农民们也要肩挑或手拉车将其送到田地里,还有把粪缸里人粪也挑去,为春耕备耕生产所用。猪牛栏肥,是猪牛尿粪与铺垫的稻草、禾草等混合的产物。它去土地板结、松土、提高土壤肥沃特别好,对庄稼的生长、提高品质大有好处。
当时,氨水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化学肥料。村口建有一个能装几吨的氨水池,储存氨水,备随时之需。不一定在这段时间去挑氨水,但在春耕生产中氨水池要有充足的氨水可供给。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在盛夏里要到五公里外的公社所在地挑氨水,以男人们为主,还有的半边天妇女们也要参与其中。挑两满粪桶氨水,一百多几斤重,这么热的天,这么远的路,忍着难闻刺鼻的氨水气味,还要小心翼翼的,以免氨水溢出桶外,里面放几束树枝,他们累得快趴下了,但还是拼命地往回挑,将其倒进氨水池里。可以想象得到,那是多么辛苦和疲劳啊!
那时,年年每块良田都要种上紫云英,横田腐烂后作为水稻的绿肥。清明时节,田野上涌动着海洋一样的紫云英,并缀满紫色的花朵,十分壮观美丽,我曾给紫云英写过一首诗《紫云英》:秋冬,播下绿肥的种子/清明节的前后,紫云英/波涛拍岸;紫色花朵/像点点星空倒扣在田野上//用茎和花朵做眼镜,做耳环、发夹/躺在紫云英的怀抱里遐想/与蓝天一样的蓝/与白云一样的白、一样的旋转飘逸//而沾染到身上的紫云英草汁/我洗了这么多年,还是/没有清洗掉。
紫云英也可以做猪饲料,妇女们戴着草帽,躬身在田野里割翻一丛丛紫云英,鲜嫩得一掐就会断,翠绿得要流出汁来,将它叠放在簸箕里,晃荡着挑回家,煮熟给猪吃。也可以给人当菜吃,掐取紫云英顶端放锅中炒,或放一些切成的油炸豆腐丝一起炒,虽不是蔬菜,但吃时给人一种吃野菜一样的新鲜感。
耕牛耐不住鲜嫩的紫云英诱惑,边犁边吃,只好给牛嘴戴上篾口罩。但也有疏忽的时候,时常会发生耕牛吃多了紫云英而中毒事件,当出现耕牛腹部越来越臌胀的中毒症兆,于是,有人赶紧跑公社叫兽医来救治,有的被救活了。但有的没被救活,农民们无不痛惜!痛惜在春耕生产大忙中失去了一位“功臣”,一位农民们的忠实朋友!
四
清明节过后至五月份,正是插秧的时节。正如宋诗《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是啊,男女老少都要投入到插秧的繁忙劳作中去。
如果农田面积大,就需要插秧能手为开秧先锋,从农田中间,从田头到田尾先插一片过去,为这块农田插秧“制定”方向,和其他人跟插的参照点。这“一片”宽为十株秧的间距。插秧能手不仅插得快,而且插得间距横竖均匀,插入泥土里不深不浅,直得从田头到田尾像拉过去一根根绿线一样。我真佩服插秧能手们,臀部像长了眼睛似的。我也写过诗歌《插秧》:能手为开秧先锋/从一亩水田中央绿过去/击中耕田的靶心/毕竟臀部为眼睛/一不小心,新手便离题万里//一尊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雕塑/就是这样背负着粮食和江山//好似运动会,水田为赛场/一时把辛苦、疲劳,都/摁进了涟漪的水田里。
是的,插秧能手们时常会凑在一起进行插秧比赛,比谁插好,比谁插快,苦中作乐。我已是少年,不上学也要参加插秧劳动。我虽没有做过开秧先锋,却会依靠在能手的那绿过去的一片插。我认为最边上那条“纲”要抓牢,插直,否则真会“离题万里”。叔叔是插秧能手,他说我插秧还是插得比较好的,继续努力会超过他。乐得我更加卖力去插秧,并揣摩着如何插好秧。插秧是辛苦的,连我这根小腰嫩腰也被弯酸弯痛。会插秧的在田中央插,不太会插的在田旮旯插;有的去秧田撬秧,有的挑秧输送秧苗,各司其职。
春分过后,逐渐昼长夜短,加上插秧很劳累,人容易饥饿,因此黄昏前四点钟左右要给他们送点心。母亲从田间提前回家给我与父亲烧点心吃,包括他们家的母亲一样,有的家庭老奶奶出不了工,在家里烧好后,给子孙们送去点心。一时间一位位从插秧的田里和其它劳作中抽身,坐到田埂等位置上吃点心,顿时,田野上响起碗盆调羹筷子的叮当声,还有蝴蝶在周围飞舞,好一派田园用餐的风光!弥漫着人间烟火味,最抚平凡心!到现在母亲还深情回忆地说:“那时,过年要做四、五个油炸豆腐要吃到插田时嘞,年糕也打的多要吃到插田时。”母亲给我们送的点心是年糕炒油炸豆腐丝和包心菜。母亲说:“年糕难消化,可抵饥饿。”
插秧告一段落,接下去就要做番薯地。有的以牛来翻耕,有的人为掘地。有的还要做成一垄一垄的,上面挖一个个准备插番薯秧的浅植沟。
番薯对于肥料要求不高,只要草茎泥拌入土地里,长势就会更好,薯块膨胀得更大,因为它具有腐殖质元素,使泥土发松等作用。因此在做番薯地时农民们也会从山坡和地坎等地方削披草茎泥,来拌入番薯地里。有时为了番薯长得更大,达到丰产丰收,农民们会把猪牛栏粪挑到番薯地,埋入泥土里。做好后,就等待在端午或梅雨季节扦插番薯秧了。
五
我觉得奇怪,那时农民们全力以赴投入到种田中去,在农村可以说“全民皆兵”,可是稻米还是不够吃。每年春耕割麦子的时候,仓里的稻谷所剩不多,甚至见底。我记得那段时间天天吃麦面,给吃怕了。母亲说:“缸里的米已经不多啦,没有办法,还是多吃点面食吧,若单单吃干番薯丝更难吃呀。”有时父亲会到平原地带产粮区借稻谷。各家庭的稻谷供给,跟我家一样,总是青黄不接。一方面大集体存在有人“磨洋工”、出勤不出力,生产效率不高的现象,但大部分社员还是肯出力的,我觉得更重的一方面还是出在科技落后,出在种子问题。那时种两茬水稻,早稻和晚稻,亩产只有五、六百斤,一些贫瘠的山弄田亩产只有三、四百斤。而种植了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后,亩产可达一千多斤。从某一方面说,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解决了中国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现在,我们村庄因为地貌环境因素,不属于产粮区,农民可以较自由种植。而我市平原地带的产粮区,种水稻也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有插秧机、收割机、无人机喷晒农药等,据报道还发明了插田抛秧技术,不用弯腰,站在田埂上,或在水田里站直身子可以“插秧”,而且效果不亚于传统的插田。
记得那时有人说过,国外一个人能种几百亩庄稼。我听了简直不可思议。然而,这种情况已体现在如今中国大平原产粮地区——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甚至信息化、智能化,如利用了插秧机、收割机、无人机喷晒农药,等等,人不多也可以管理耕作上千亩农田。
我们有时会怀念那段农耕岁月,怀念归怀念,但如果时间发生倒流,叫我们回去当那时农民,去那样种田,我想任何一个农民都不愿意回去,肯定谁都不想干,因为那时种田太辛苦、太累了,累得让人无法承受下去!不过,不要一说黑夜,什么都是黑的,不是还有月亮、星星、灯光嘛。有些优秀文明的传统农耕,还是值得发扬与传承的,比如年年每块良田都要种上紫云英,大量使用绿色有机肥和农家肥等。现在有些农田滥用化肥农药,严重破坏了土壤中的微生物,造成严重的泥土板结,重金属超标等,影响了原本优质干净的土壤,从而影响了庄稼的品质。
现在条件好了,农民种田也不会很辛苦。你看那些城里人,到郊区向农民要来或租来农田种田,种菜。他们说,其实吃不了多少蔬菜,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吸纳新鲜空气,欣赏乡村风景,享受田园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