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262|回复: 1

[征文] 张逸轩 | 以仪式感之名,寻生活之美

[复制链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97

主题

106

帖子

176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768
发表于 昨天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以仪式感之名,寻生活之美
张逸轩

  王小波曾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拥有诗意的世界。"仪式感恰似这诗意的载体,为平凡的日子赋予特殊的意义。然而,当仪式沦为炫耀的舞台,当形式掩盖了本质,我们是否在追逐表象时迷失了生活的本真?其实仪式与生活并非对立,而需以理性与真诚为纽带,在适度中实现和谐共生。

  仪式感的核心,在于用庄重的态度对待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它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人们对情感的珍视与对价值的坚守。春节的团圆饭凝聚着经年累月的思念,围炉夜话时,长辈讲述家族往事,孩童嬉戏追逐,这些代代相传的仪式不仅延续着文化血脉,更让亲情在烟火气中悄然升华。茶道中"一期一会"的哲学,通过洗杯、煮茶、品茗的仪轨,将浮躁沉淀为当下的专注。仪式感的意义,不在于流程的繁复,而在于唤醒对生活的敬畏与热爱。

  仪式感更是情感的催化剂。毕业典礼上飞扬的学士帽,承载着学子对青春的告别与未来的期许;婚礼中交换誓言的时刻,让爱情在庄重承诺里淬炼升华。这些仪式如同人生驿站的界碑,指引人们在喧嚣中驻足,感受生命纯粹的美好。恰如作家黎贝卡所言:"没有仪式感的人生,永远灰头土脸。"恰如其分的仪式感,确能让平凡的日子熠熠生辉。

  然则当仪式感沦为攀比的筹码,其本质便悄然异化。有人为打造"完美婚礼"耗尽积蓄,反让婚姻在债务阴影中蒙尘;有人为朋友圈的点赞将年夜饭变成摆拍道具,使亲情交流沦为背景陪衬。过度追逐形式让仪式异化为表演,人们困在"精致"的牢笼里,反而与幸福渐行渐远。毛泽东曾指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若仪式失去对内心的观照,便如无本之木,终将枯萎凋零。

  真正的仪式感,应是内心与外物的共鸣。日本茶圣千利修提出"和敬清寂"的理念,以简朴形式抵达精神丰盈——一束山野采撷的早樱,一方素色茶席,便能在静谧中照见生命之美。春节真正动人的,从不在烟花爆竹的喧腾,而在家人围坐时的絮语温情。仪式不必奢华,唯求真挚。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真正的幸福源于存在的深度。"唯以本心为舟,方能使仪式感与生活本质共舞。

  仪式感是生活的韵脚,但诗的意境永远源于心源的澄明。从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皆因他们以赤子之心直面生活。当下的我们,更需在仪式感与生活本质间寻得平衡——让仪式成为照亮生命的星辉,而非遮蔽本真的雾霭。

  点评:本文立意深远,文采斐然。优点在于以诗性语言构建辩证论述,从文化传统到哲学思辨层层递进,金句与典故交相辉映。对仪式感异化的批判鞭辟入里,茶道与春节的意象运用尤为精妙。唯稍显不足的是部分例证深度不足(如黎贝卡语录稍显单薄),且个别比喻存在过度雕琢之嫌(如"星辉""雾霭"意象稍显堆砌)。然瑕不掩瑜,全文在理性与感性间把握得当,堪称探讨生活美学的典范之作。(编审:李靓才)

回复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江西
来自- 江西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3

主题

1万

帖子

27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6517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1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西
点评:本文立意深远,文采斐然。优点在于以诗性语言构建辩证论述,从文化传统到哲学思辨层层递进,金句与典故交相辉映。对仪式感异化的批判鞭辟入里,茶道与春节的意象运用尤为精妙。唯稍显不足的是部分例证深度不足(如黎贝卡语录稍显单薄),且个别比喻存在过度雕琢之嫌(如"星辉""雾霭"意象稍显堆砌)。然瑕不掩瑜,全文在理性与感性间把握得当,堪称探讨生活美学的典范之作。(编审:李靓才)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江西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订阅| 关注 (56)

左岸飞花,右岸白马,夹岸流逝的情话,只道相思无涯。抬头望,青鸟与鱼,定格成画;扣心问,人生苦短,何必言他!
20今日 7214主题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