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多年,我习惯在暮色里翻书,电视屏幕的光影鲜少吸引我的目光。直到某个寻常的傍晚,《我的后半生》里张国立饰演的沈卓然,用布满皱纹的手缓缓摩挲空茶杯,这个画面像一枚银针,瞬间刺破了我对老年生活的固有认知。这部改编自王蒙小说的剧集,如同一面棱镜,将老年人在情感、家庭与自我认知中的探索历程,折射成斑斓而复杂的光谱,每一道光芒都与我作为退休教师的生命轨迹产生震颤般的共鸣。
一、存在的迷宫:黄昏恋的镜像与解构
每当暮色漫过窗台,沈卓然枯瘦的手指便开始在空茶杯上徘徊。杯底干涸的茶渍蜿蜒如未完成的地图,那些深浅不一的纹路里,藏着岁月沉淀的故事。发妻的遗照静静立在书架角落,玻璃相框蒙上一层薄尘,却遮不住照片里两人相视而笑的温柔,那是时光凝固的琥珀,封存着往昔的温度。而此刻的沈卓然,像站在岔路口的旅人,望着暮色笼罩的远方,试图在人生的下半场,找到新的方向。
老年相亲角是荒诞的现实剧场。去年深秋,我曾偶然路过一个公园,梧桐叶铺满地面,相亲角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老人们举着写满条件的纸牌,像拍卖场上的商品展示牌。这样的场景中,沈卓然们失去了教授的光环,变成一串冰冷的数字:退休金数额、住房面积、健康状况。护士长连亦怜涂着艳丽蔻丹的手指在空中挥舞,计算着利益的筹码;与亡妻神似的乐水珊,在“照顾”与“被照顾”的天平两端反复权衡。这场景也让我想起社区活动室里,那些拿着精心准备的条件清单的老人,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黄昏恋竟异化为一场各取所需的交易。剧中的情节,现实的景象,恰似鲍曼笔下“液态现代性”的生动注脚——当爱情被拆解成房产证面积、慢性病种类等量化指标,传统情感的纽带便如指间流沙,悄然滑落。
但沈卓然与聂娟娟在天文馆穹顶下的相遇,是这功利世界里的一抹诗意。穹顶投影的浩瀚星辰下,两人谈论着宇宙的奥秘,中药的清香氤氲在空气里。那一刻,年龄、疾病、世俗的眼光都不再重要,两个灵魂在生命的深渊前坦诚相拥。正如萨特所言“存在先于本质”,沈卓然遵从内心与聂娟娟相处,正是对自我本质的勇敢追寻,这与我在讲台上无数次鼓励学生“做真实的自己”的理念不谋而合。
二、代际的裂隙:老龄化社会的伦理困境
黄昏恋中的利益权衡,与代际关系的紧张,本质上都是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结果。剧中沈卓然的儿子在职场与家庭间疲于奔命,儿媳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亲家母孙宝琴倾尽所有,却换来家人的不解。这正是老龄化社会的真实缩影:年轻人在生存压力下艰难前行,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却无处安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走在社区里,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活动中心的象棋桌上,老人们讨论着“以房养老”政策;广场舞队伍里,不少老人一边跳舞一边照看孙辈;医院候诊区,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排队,身影显得格外孤单。孙宝琴的悲剧,是传统孝道与现代个体意识碰撞的典型。她像朱自清《背影》中攀爬月台的父亲,把对女儿的爱化作大包大揽的“橘子”——凌晨五点炖的鸡汤、悄悄垫付的房贷、深夜辅导外孙的身影,都承载着传统孝道的重量。然而,当她以“为你好”的名义,擅自处理女儿的存款,这份爱便成了枷锁,如同卡夫卡《变形记》中困住格里高尔的甲壳,让代际关系陷入困境。鲍曼的液态现代性理论在此得到印证:传统家庭结构解体,代际责任边界模糊,两代人在寻找精神共生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这让我想起从前批改作文时,那些倾诉与父母矛盾的文字。那时我总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今看着剧中的代际冲突,我愈发觉得,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需要搭建理解的桥梁。教育中,我们努力让不同性格、背景的学生相互理解;生活里,代际之间更需要这样的沟通与包容。
三、存在的觉醒:养老院里的生命诗学
当家庭难以承载老年人对生命的追求,养老院便成了新的探索之地。养老院的走廊里,老丁在阿尔茨海默病的迷雾中徘徊,老苟在心脏病的威胁下依然乐观,沈卓然最终选择入住养老院与老友相伴。这不是对孤独的妥协,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接纳。
前年夏天,我和老友们自驾去张家口。当越野车行驶在草原天路,广袤的草原在车窗外延伸,云朵仿佛触手可及。72岁的袁先生突然停车,兴奋地举起相机,镜头对准天边绚烂的晚霞;65岁的我忍不住朗诵起聂鲁达的情诗:“一起升高/我们狂野的飞行。”那一刻,风掠过发梢,带着青草的香气,我们忽然明白:衰老不是生命的谢幕,而是褪去社会角色后,灵魂最本真的吟唱。老苟的葬礼上,老友们用沙哑的嗓音唱起《干杯朋友》,歌声里有对生命无常的坦然,更有对孤独的超越。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观点在此具象化,死亡不再是终结,而是觉醒的契机。老苟的离去,正如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所说,“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这些在暮色中前行的灵魂证明,衰老不是终点,而是新冒险的起点。我和朋友们退休后参与教育督导、学习文学创作、结伴旅行的日子,也在书写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与对衰老的无畏。
四、永恒的轮回:暮色中的生命启示
在快速老龄化的时代,《我的后半生》像一束光,刺破社会对老年人的偏见。它打破“老年=悲情”的刻板印象,将空巢重新定义为生命重启的发射台。当沈卓然们在相亲角寻找爱情,在养老院纵情歌唱,他们是在宣告:即便暮年,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拒绝被世俗定义的自由。
托尔斯泰在《垂暮之年》中写道:“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深度”。我们在暮色中起舞,在孤独中寻找光芒,每个黄昏都可能成为新的黎明。这部剧告诉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永远是自己生命的主角,无论何时,都能开启新的篇章。
暮色渐浓,新的星辰正在升起。沈卓然摩挲空茶杯的手势,是对生命刻度的丈量仪式。杯底蜿蜒的茶渍如生命地图,记录着发妻的遗照、黄昏恋的筹码、养老院的药香。如今,我常哼唱着电视剧片尾曲《敬酒曲》:“敬开始敬结束敬星河旅馆敬我们自己自己在秩序中稍作改变的自己......”这歌声,将伴随我继续书写属于我的暮色新章,当歌声在耳畔回荡,那只空杯终将盛满新的星辰——敬开始,敬结束,敬每个在暮色中重构自我的灵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