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2445|回复: 0

[史林研究] 曹孝义、胡年兵︱永兴三百年冶炼史述略

[复制链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主题

16

帖子

78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84
发表于 2024-12-11 21: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人文湘南 于 2024-12-13 20:44 编辑

编者按:本文系统地概述了永兴县长达三百年的冶炼和金银提纯历史,分析了其在技术传承与创新中的独特发展路径,从古代淘砂冶炼到近现代金银技艺的国际扩展,最终形成具有循环经济特点的银都。文章结构清晰、内容详实,是对永兴冶炼史的一次深入探讨。

永兴三百年冶炼史述略
曹孝义、胡年兵

  2004年10月,永兴县凭借年产白银1810吨、占全国四分之一强的生产优势,被中国有色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银都”称号。不同于人们熟知的金属产地,如金都招远、锡都个旧、铅都水口山等地,其境内富藏大量金属矿产,永兴县无银矿却享有“中国银都”的美誉,与其独特的冶炼提纯工艺紧密相连。永兴的冶炼历史可追溯到唐宪宗元和三年(808),有明确记载参与冶炼活动的时间是南宋理宗年间(1225-1264)。随着社会变革和资源匮乏,冶炼活动逐渐减少。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朝廷议准民间矿业自给,永兴冶炼活动重启并持续至今。在聘请桂阳、常宁等地的工匠进行铸铅、锡、银、铜的基础上,永兴人吸收并发展了从废料、废渣、废液中提取贵金属的工艺。这300年间,通过不断地传承与创新,永兴奠定了稀贵金属产业兴盛的基础,创造了独特的“无矿开采”循环经济模式。

  一、古代民间的淘砂冶炼活动

  在古代,金银不仅体现在作为货币、赋税的重要性,还在社会的赏赐上占据重要地位,影响了社会政治进程和文化生活。永兴人在很早期便开始了淘砂冶炼活动。如元和三年(808)有记载盐铁使李巽上言:“得湖南院申,郴州平阳、高亭两县界,有平阳冶及马迹、曲木等古铜坑,约二百八十余井,差官检覆,实有铜锡……有益于人。”这说明当地曾有采矿冶炼活动。史料中还描述了永兴许多关于金银的传说和故事,如“金牛迹,在永兴县西金陵乡二十五里”。至今仍可见证的足迹是永兴湘阴渡街道燕尾村的一个村庄,河中的蹄迹。民间还有许多相关故事,如《一坛银子》和《三块金砖》;“土富银井”则曾被列为明代永兴八景之一。

  到南宋理宗年间(1225-1264),永兴金陵乡二都金竹堡(今悦来镇境内)就有邓雷玉、邓梦麟、邓梦鱼等人从事冶炼活动。明朝时期太仆寺少卿邓尚义的记载表明:“吾宗先世,居县之金陵乡二都金竹堡,宋季有梦麟梦鱼者,擅矿冶利,以资雄一乡,因财贾祸,几罹于法。”然而,景定五年(1264),因邓雷玉等人被指未经允许擅自开矿,导致朝廷下令禁止郴州、桂阳官民采矿,永兴的冶炼活动及技术遂逐渐消失在历史的滚滚尘埃中。

  二、开启300年冶炼和金银提纯的传奇史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白银长时间内担任着主要货币的职能。尽管一度冶炼活动受到限制,后因银本位制度的确立,商品交易和租税普遍依赖白银支付。随着金银铁铜等金属需求的增长,矿藏开采得到促进,矿冶业得以发展。1713年,郴州采矿冶炼禁令解除后,永兴的冶炼生产逐渐复苏。金银提纯工艺得以传承与创新,永兴人不仅掌握从冶炼厂矿废渣中提取金银的技艺,还提升了从金号、首饰店的楼板棉被、地砂(含金银等贵金属的颗粒、粉尘)、废水中提取金银的技艺,俗称“走水”,这一历史传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

  (一)在冶炼活动中掌握冶炼技术

  1713年,桂阳宝山、黄沙坪等地矿坑重新开放,许多民众开始自营采矿;1896年,开采多年的常宁水口山矿山转为官办。平江、益阳、常宁等地的矿山大规模开采大量招募工匠,永兴民众因而纷纷前往矿区,冶炼技术也从工匠传至民间,得以扩散和学习。

  悦来镇平田村的冶铁遗址是永兴人冶炼技术掌握的实物例证。2018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机构的联合调查和考证,确定该遗址的冶铁炉兴建于清代,其炉型成熟,部分特征与清代文献记载的冶铁炉相近似。到清代后期,冶炼已成为永兴的常规生产活动,如“制铁(邑人多能开炉以土法铸造);铸铅锡(白沙市有炉,凡铸铅锡者,多聘常宁人,盖秘其法不传外人);铸银铜(桂阳州有炉,凡铸银铜者,多聘桂阳州人,亦秘其法)”等。清代和民国期间,永兴境内冶炼铁矿较多。《湖南铁矿志》记载,民国时期永兴年产铁矿石最高可达250余吨。

  (二)在冶炼过程中传承创新提纯金银技术

  1757年,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只准在广州进行贸易,这给郴州带来空前的繁荣,物资流通繁忙,永兴便江上达郴州下连湘江,成为主要水路,为永兴人了解外界信息、货物流通、出外谋生提供便捷。特别是1833年后,英国鸦片贸易的开展极大促进白银外流,几近使得清早期存银枯竭。为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道光二十四年(1844)起下令鼓励多省开采矿业,并广为晓谕民间矿业发展政策。在这发展的背景下,掌握冶炼技术的永兴人成群结伴外出,四处奔波,寻找发展机会。

  到1911年,柏林镇如李性财、伍福林、谭仁春等100余人分别在上海、广州、长沙、南昌、香港等地从事冶炼和提纯金银工作。其中李性财擅冶炼技艺,其子李体祥13岁时随叔父李性葱赴广东做杂工,15岁便掌握金银提纯技艺,并传授给亲戚朋友如贺江龙、王嘉乃、谭保德、郭通洲等人。伍福林早年赴广东再至香港经营地砂冶炼,技艺亦传诸子孙亲友。

  以李体祥创立“林祥号金铺”为基础,永兴人谋求在香港、澳门冶炼提纯金银的发展。清代银器的加工品种丰富,制作工艺多样,1722年广东曾向清廷贡献银制茶壶、烛剪、墨水罐等物品。香港被英国占领后,银器加工依托广东技术迅速发展。1910年香港金银业贸易场成立,吸引了更多的人前往创业。1911年,李体祥赴港,以其冶炼技艺成功创业,几年后创立“林祥号金铺”,成为永兴冶炼人到港澳创业的立足点。1930年代,郭通洲、郭通里、郭永昌等人先后赴港。澳门方面,尹斯政为首位赴澳拓展之人,随后郭永梓、李孝善、谭笃朝等人接踵而至。澳门的谭笃朝建厂冶炼,吸引柏林人加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发展。

  以郭大和创办“衡阳冶金厂”为起点,永兴人在国内形成创办工厂、开设金银饰品店的风潮。1920年代,国民政府推行经济建设计划,支持工业农业的发展。郭大和在衡阳创立冶金厂,成为永兴人开办企业的先锋。1930年代,柏林镇的谭保德也从李体祥处学到技术,合作在广州设立东兴炉行,其他族亲如谭笃盛、谭笃朝等人在此学艺并掌握金银冶炼技艺。随着银器制造业的扩展,各地纷纷开设银庄、银店、银楼、银铺,柏林镇的伍允信、马善祥等人在上海以提纯及加工银器为业,伍允仕则于1940年代在上海开设银楼进行经营。

  依托港澳亲友渠道,永兴人将冶炼事业拓展至南洋新加坡、越南等地。东南亚国家如越南、泰国以矿产丰富而闻名,19世纪末新加坡经济繁荣。在这种背景下,1913年李体祥引介贺江龙赴新加坡,随后贺江风、郭永家、唐芳科等人陆续前往,凭借在新加坡的努力获得成功。1925年,刘坤随军队开赴越南西贡,此后李体成、刘银春等相继赴越谋职,通过冶炼行业谋求发展。

  三、利用冶炼提纯金银技艺益国利民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规范冶炼行业管理,不再允许私人经营,与此同时,永兴人回到国内参与建设,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马笃全、伍允信等帮助创办了上海联合冶炼厂、江西南昌冶炼厂等,为国家建设尽绵薄之力。

  永兴的华侨、华人、港澳乡亲,因对祖国和家乡的深厚感情,积极回归故国,用传统技艺和现代工艺支持家乡经济。数据显示,1993年永兴有370多户、3000余名侨胞,遍布东南亚及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有900户侨属、港澳台属。柏林镇因大量侨胞携技出国,被誉为“华侨之乡”。20世纪80年代以来,郭永昌、尹戒非等回乡,带来了先进技艺,推动了稀贵金属回收产业的崛起。通过现代技艺传授和企业引导,永兴得以再度成为金银冶炼之地,进一步提升了白银文化,推动永兴冶炼企业的转型升级,开创出了稀贵金属综合回收循环产业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何正祥.中国银都——永兴

  [2]柏林人物春秋(2015)

  [3]廖天锡、曹孝义.“中国银都”崛起之路

  (曹孝义,永兴县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主任;胡年兵,永兴县便江街道办干部)
回复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人文湘南

人文湘南

订阅| 关注 (14)

青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本读不完的书
0今日 2430主题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