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5-4-19 07:44 编辑
编者按:《三亚感游》是一篇充满诗意与生活情趣的散文。作者东湖岸边人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三亚的自然美景和人文变迁。从亚龙湾的细腻沙滩到南山的海上观音像,再到蜈支洲岛的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作者用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三亚的独特魅力。文章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壮美,还融入了对当地文化的深刻感悟,如对崖州湾实验室的描述,展现了三亚在新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是一篇能够让人沉浸其中的优秀作品。
2025年春日,滑动手机屏幕,朋友朋友圈里三亚椰影摇曳的照片,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2019年3月,我与三位武汉退休女教师同游三亚的点点滴滴,在脑海中清晰浮现。更久远的1997年,我曾见过原生态的三亚,那时的它质朴天然,像是未经雕琢的璞玉;再次重逢,这座城市已焕然一新,陌生中带着惊喜,让人心头畅快。这座城市像是被时光施了魔法,每次相见都能带给我不一样的震撼与感动。
凌晨五点,闹钟将我从亚龙湾民宿的被窝里唤醒。推开阳台门,咸湿的海风裹挟着海浪声扑面而来,仿佛大海在轻轻呼唤。赤脚踩上沙滩,沙子冰凉细腻,从脚趾缝里缓缓钻出来,像小猫在轻轻挠痒。远处的海面泛着微光,浪花卷着贝壳碎屑,一次次漫过脚踝又悄然退去,在沙滩上留下弯弯曲曲的白色痕迹,宛若是大海书写的神秘符号。
海天交界处,天边渐渐泛起鱼肚白,先是一抹淡淡的粉,接着晕染成橘红色。起初,天际线仿若被谁用胭脂轻轻涂抹,随着时间推移,那抹粉色愈发浓烈,像是打翻的调色盘,将整片天空染成绚丽的橘红。太阳就像一个害羞的孩子,先是露出小半张脸,将云层染成热烈的绯色。等它完全跳出海面,金光瞬间铺满海面,海水像是被撒了一把碎金,波光粼粼,晃得人睁不开眼。成群的海鸥追着浪花,突然俯冲进海里叼起小鱼,翅膀掠过水面带起一串晶莹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水珠折射出七彩光芒,宛如一颗颗转瞬即逝的宝石。黄老师举着手机连拍个不停,嘴里念叨着:“课本里哪能写出这阵仗!比书上描绘得壮美多了!”我们四人站在沙滩上,静静看着这壮丽的海上日出,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那一刻,我好像与这片海、这片天融为一体,心中的烦恼与疲惫都被这灿烂的阳光驱散,只剩下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与敬畏。
沿着三亚湾的椰梦长廊漫步,海风将椰叶摇成沙沙的旧唱片。高大挺拔的椰子树整齐地排列在沙滩边,俨然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海域。椰叶在风中舒展身姿,时而相互摩挲,发出轻柔的声响;时而随风舞动,像是在向游人热情招手。忽然“咚”地一声,熟透的椰子砸在沙地上,惊起几只白鹭掠过海面。洁白的鹭鸟展翅飞翔,修长的身影与湛蓝的天空、碧绿的海水构成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张老师拦住一位背着渔具的老渔民攀谈,老人皱纹里嵌着盐粒,笑着说:“从前出海打鱼,现在游客比鱼还多。我爷爷那辈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如今高楼都快够着云彩了!”听着这些故事,脚下的沙滩仿佛铺展着三亚的百年长卷。
当最后一片椰叶的阴影从肩头滑落,我们驱车向南,在南山脚下望见那尊108米高的海上观音像。云絮缠绕着她手中的经箧、莲花与念珠,一百零八瓣莲花宝座托起慈悲面容。香炉前青烟袅袅,许愿的人们合掌如莲,将心事托付给海风。园林深处,菩提树影婆娑,僧人的诵经声与浪涛声交织成结界。园中奇花异草竞相绽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黄的如金,在阳光的照耀下争奇斗艳。花朵的芬芳与海风的咸味相互交融,沁人心脾。李老师轻抚衣角轻叹:“难怪说这里能洗净尘嚣。”工作人员说这尊像融合古今技艺,在浪涌中矗立的每一寸,都凝结着信仰的重量。当我的指尖触碰到观音像底座冰凉的花岗岩,突然懂得,有些震撼不需要言语,只需让心在这片静谧中沉沦。
从南山的梵音中抽离,蜈支洲岛的澄澈海水又将我们拽入另一个梦境。站在码头,珊瑚礁的轮廓在水下若隐若现,恍若海底的翡翠迷宫。换上潜水服扎入水中,眼前瞬间呈现出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珊瑚丛如鹿角般向天际生长,有的像绽放的菊花,层层叠叠;有的像精巧的鹿角,枝枝杈杈;还有的像蘑菇,圆润可爱。海葵柔软的触须间,小丑鱼穿梭嬉戏,它们身上橘白相间的条纹在海水中格外醒目。阳光透过海水,洒在珊瑚礁上,光影交错,珊瑚的色彩变得更加绚丽多姿。教练指着远处说:“这片珊瑚礁是科研团队用五年时光唤醒的。”游动时,我小心翼翼避开每一处枝桠,仿佛在翻阅一本珍贵的蓝色典籍,每一页都记录着生命的奇迹与人类守护的诚意。
暮色漫过海岸线时,大东海燃起星星点点的灯火。烧烤架上的火焰舔舐着生蚝、鱿鱼,孜然混着海腥味钻进鼻腔。歌手抱着吉他唱起《南方姑娘》,游客的手机闪光灯在夜空中汇成星河。沙滩上,孩子们举着手电追逐螃蟹,银铃般的笑声撞碎在浪尖。海浪一波接一波地涌上沙滩,又缓缓退去,在月光的照耀下,泛着银色的光芒,像是给沙滩镶上了一道闪亮的边。我们四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烤串,任海浪声漫过彼此的故事,这一刻,三亚的烟火气将旅途的疲惫酿成了微醺的甜蜜。
六年倏忽而过,2025年的三亚早已脱胎换骨。自贸港的浪潮让崖州湾实验室的灯火彻夜通明,科研人员在这里破译种业密码,让“中国芯”扎根南海;免税店里人潮如织,世界品牌汇聚成购物者的乐园;游艇码头白帆林立,海上飞驰的身影勾勒出国际化的动感线条。但亚龙湾的细沙仍在温柔摩挲脚掌,三亚河的水波依旧摇晃着月光,南海的潮声依然哼唱着亘古的歌谣。这座城在变与不变之间,正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传奇。
若有机会重逢,我愿再做一次聆听者,听海浪与城市的交响如何谱写出更动人的乐章,看这片永远年轻的海滨,如何在时光里绽放出新的璀璨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