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增宏 于 2024-1-21 10:09 编辑
【编者按】常言说,好酒不怕巷子深。我要说,好文不怕已登过,这是篇有关纸质媒体刊发的作品。“西山”,在北方很少听过称老师的。自己才疏学浅,之前也不晓得“西山”的特意。今儿赏读性亮老师的随笔(我觉得更像散文)《话说西山》后,长了学识。作品不长,描述精致,字字珠玑,架构严密,且文化底蕴厚实。作者自己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巧妙的借用“教授”之口,极为风趣为读者讲述了关于“西山”故事,使人从故事中受到启发、得以增知。看得出来,作者的文底、笔功皆为上乘。建议作为精华作品共赏。(增宏) 话说“西山”
小时候,见村里的老人称老师或有学问的人,总是带着敬意,亲切地喊“西山”。我感到很奇怪,为何老师和先生会被称为“西山”呢?参加工作后,去资兴市所有的乡镇下乡,也常听村民喊老师和先生为“西山”,我就以为这是资兴土话,没再去细想和深思。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读书,学院常安排我们编剧班看上海戏剧演出,剧中讲的都是上海土话,其中很多话,跟资兴话一样。比如剧中称老先生为“老西山”,再如“阿那去嘎(街)上”“科科(看看)”“鸡飞(fⅰ)蛋打”“侬合错(你下车)”“阿那合错(我下车)”……音词意,都与资兴话完全一样。
有一次,我去拜访古典文学教授马圣贵先生,问他“西山”一词何解?马教授满腹经纶,沉思片刻,问道:”你是哪里人?”我说:“湖南郴州资兴人。”
马教授说:“郴州资兴,古属楚国,上海也属楚国。两地虽隔数千里,但民间都保存了不少古语古音,这很正常。你说的西山一词,大有来头啊!”
马教授接着说:“古代对教师的尊称有很多,如夫子、山长、先生、西席、西山等,为何称老师为‘西席’和‘西山’呢?中国儒家文化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尤其是在座次上格外分明。君臣之席取南北向,皇帝在上朝时是坐北朝南,那是最尊贵的席位,任何人不得僭越,即面南称帝,面北称臣。主宾之席则取东西向,主人尊敬宾客,自坐东位,也就是面西而坐,“东家”之称就是由此而来的。而让客人坐西位,即面东而坐,西位为尊位。家塾教师和官僚们的幕客,都称为‘西宾’或‘西席’。这种称呼在古书中也多有记载。古人将宾客和老师安排在坐西朝东的座位上,以表示尊敬。”
马教授又说:“《汉语大词典》解释说:‘古人席次尚右,右为宾师之位,居西而面东。’据史载,汉明帝刘庄自从当上太子,就跟博士桓荣学《尚书》。刘庄当了皇帝后,依然尊重桓荣,以师礼相待。他去老师家,让他的老师桓荣面东而坐,他还摆好桌案和手杖,召集文武百官和桓荣的弟子数百人来行弟子礼。汉明帝这样做是要为天下树立表率,向社会倡导一种尊师重教的风气。”
我又问:“马教授,为何西席又称‘西山’呢?”
马教授不厌其烦地解释说:“西山是由西席和山长来的,古人称老师为‘山长’,皆因老师的学识如同高山,俨然长者,人们只能仰视,故称为‘山长’。你们长沙的岳麓书院,古时称书院里的教师为山长。”
“西山”二字果真大有来头。
注:山长,是唐、五代时对山居讲学者的敬称,也是隐者之称。历代书院讲学者的称谓,如宋代白鹿洞书院的山长。废除科举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本文原载于《人文湘南》,作者李性亮系湖南省资兴市作协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