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4-12-18 13:00 编辑
编者按:松鸣之文《传统京剧枯萎了吗?》,针对“猫妈日记”视频中关于传统京剧的争议,提出了深思熟虑的见解。文章认为,传统京剧并未枯萎,而是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完美,形式上的创新并非必要。正如西方古典音乐,京剧亦非停滞不前,其创新体现在表演的差异性上。京剧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生机勃勃的国宝,其艺术之树常青,无需担心其消亡。松鸣强调,京剧艺术的继承与发扬,应保持其原汁原味,而非盲目追求形式上的现代化。此文为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值得细细品读。
传统京剧枯萎了吗? 松鸣
今天看到一个网名叫“猫妈日记”的视频,标题是《我看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的关系》,作者可能是一位大学教授,自称教授了14年的戏剧艺术,现在已经退休了,她认为传统京剧已经枯萎了,应该在形式和内容上创新,似乎不如此就会消亡。我觉得她这个观点颇值得商榷。
我认为某些古典艺术,比如说书法,当它们在艺术上达到高度完美时,形式上的创新就不是必要的了,而且即使要创新也有一定限度和体现在不同的方面。比如说西方古典音乐,尽管欣赏的人是小众,但能说它枯萎了吗?能说它必将消亡吗?恐怕真正喜欢和欣赏西方古典音乐的人闻之都会嗤之以鼻。其实古典音乐并不是停滞不前一直不变的,它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演奏(唱)者和指挥家每次表演所体现的差异性上,传统京剧也是如此。
关于京剧,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京剧过时了,是一种垂死的艺术’,这大概是反对者附合之声最多的说法。其实‘艺术之树常青’,从来没有过时不过时之分,能说古希腊雕塑、莎士比亚戏剧过时了吗?唐诗宋词早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化入我们的潜意识,以致于我们张口说话也须臾不离。京剧不是博物馆的藏品,不是只供历史和学术研究的古董,也不仅仅是作为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物,而是生机勃勃值得发扬光大的国宝。京剧艺术之博大精深,她所能反映和表现的人类情感和审美意味的广度和深度,是如今的流行音乐在有些方面也有所不及的。两百年来的千锤百炼,在融合众多剧种精华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一大批极富表现力和美感的曲调,无论是刻画人类情感还是带给我们韵味十足的审美享受,都是独特又极富魅力的。当她随着剧情的展开而趋于高潮之际,其运腔之细腻和激越同样能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京剧这类板腔体戏曲音乐与西方交响乐很相似,她那些极具动力和美感的基本曲调,在不断变化和创新中能穷尽人类最深刻的情感而令人心旌摇曳陶醉其中,其表现力与西方歌剧不分轩轾。美国当代著名戏剧权威罗伯特.科恩在谈到京剧时说:‘中国戏曲讲故事的传统、雄壮的音乐、壮观的视觉和杂技表演使观众能够真正领略世界上最扣人心弦、最宏伟华丽的一种戏剧艺术’。
有些人看不起京剧中大量的打击乐,视之为噪音。其实京剧中的打击乐是为了表演的需要(比如京剧有很多武戏的成份等),而且打击乐多并不能成为音乐落后的理由。且不论非洲鼓乐那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就是在西方现代音乐大师如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梅西昂等手里,打击乐成了他们许多重要音乐作品的主角,而弦乐等则退及次要地位甚至不用。有些人认为京剧中唱腔和曲牌的程式化特点缺乏艺术价值,其实程式化并不妨碍表演中根据需要灵活处理,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乐剧就有很多所谓的‘主导动机’(每个重要的人和事及物品就用一段固定的旋律短片来代表),而他作品中最动人心弦的音乐往往就是由若干个“主导动机” 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达到的。
对京剧艺术仍须以继承为主,尽量保持其原汁原味。古典的各民族艺术有其自成一体的审美规范,尤其是在其最新颖微妙的地方差别很大,贸然引入外来的和现代的元素可能在艺术上难以很好地兼容,从而减弱和失去其古典的神韵。当然,某些陈规陋习不适合现代潮流的做法也要摈弃,如跷功。”
我觉得京剧最大的问题还是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问题,现在优秀的京剧演员太少了,能比肩过去那些京剧大师的表演者寥寥无几,我相信张君秋先生的艺术之声定能长存,他演唱的《状元媒》必能世代流传,但如今又有谁能追蹑其后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