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5-1-18 08:24 编辑
编者按:黄皮人的《票证,时代的记忆》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票证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印记。从1953年的“统销统购”到1955年全国通用粮票的发行,票证不仅是物资短缺时代的产物,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文章详细介绍了粮票的种类、获取途径以及使用场景,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凭票购物的年代。副食品票的丰富种类和使用繁琐,更是让人印象深刻。票证的设计精美,集知识性、艺术性、收藏性于一体,成为没有文字的袖珍史书。这些票证不仅记录了历史,也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和记忆。黄皮人的收藏,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让我们在新时代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票证,时代的记忆 黄皮人
票证,记录着历史的变迁、生活的发展,唤醒人们心底的记忆,满载一代代人不断改革创新、超越梦想的精神,感悟催人奋进的前行力量。
1953年,国家做出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就是对粮食等农副产品实行“统销统购”。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这年10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的名义印制全国通用粮票,开始在全国各地使用。由此,粮票率先以其特殊身份登上了新中国的票证历史舞台。
那时的粮票大致可分为全国粮票、地方粮票、军用粮票和划拨粮票等数种,省级地方粮票只能在省内流通,只有全国粮票才能在全国通用。凡异地出差的人员必须持单位证明去粮食部门换取一定数额的全国粮票。粮票获取的主要途径,由城镇居民凭粮食户口、居民粮食供应本等到指定国有粮店兑换。面额有半两、壹两、贰两等,甚至百斤、千斤。
有关“食”的票证,除了有“粮票”之外,还有“副食品票”,例如肉票、食糖票、豆面制品票等。副食经营货品,除食油早于1954年实行计划供应并由粮食部门管理外,1958年春节开始,对猪肉等副食品实行凭票定量供应。副食品票证品种之多,经历时间之长,使用之繁琐,令人念念不忘。
今天看来,这些票证绝大多数都洋溢着一种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景象,颜色多为红色的喜庆色彩,如红太阳、红旗和红五星。票证设计集知识性、艺术性、收藏性于一体,不仅印制精美,其内容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就像看一部没有文字的袖珍史书。
因而,票证的文化、艺术价值也非常高,60年代后,各地十分重视图案设计,精心选用本地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工农业建设工程、风土人情为票面图案,且采用多色印刷,从而使票证有了独特的收藏价值。在这些票面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年的毛主席语录、农业机械、人物花鸟、火车轮船等图案,还可以欣赏到那些展现新中国丰收的田野、沸腾的矿山、繁忙的海港、茫茫的草原等感人场面。
由于定量计划供应,所以这些票证也具备一定的商品价值,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有投机分子用人民币来暗中收购和倒卖。也有许多人用票证换取生活日用品,这类行为似乎能够放在明面上,比如当年我们居住在北京,经常在小商小贩那里换取热水瓶,茶壶等。
在我今天晒出的票证中,有一张军用棉布票证,能够全国通用。或许许多人见过全国粮票,但很少有人见过全国军用布票,因为只有军人才拥有。我收藏的军用布票得益于我的岳父,他是军人,去世后在清理他的遗物时我意外发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