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李靓才 于 2025-1-19 17:40 编辑
摘要:本文对近五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作文命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其命题特点包括主题的多样性、思辨能力的要求,以及对人文与科技融合的关注。命题涵盖社会事件、历史经典、文化艺术和科技影响,强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未来命题趋势将继续深化这些特点,并增加国际视野与全球化元素,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度思考,提高其综合素养。这一变化适应现代教育目标,旨在培养具备批判性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作文、命题特点、未来趋势
新高考改革的试点始于2014年,最早在上海和浙江进行;其他省份则在此后几年陆续实施,其中,湖南自2021年开始正式启动。新高考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的文理分科,推行“3+1+2”模式:三门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加上一门首选科目(物理或历史),以及两门再选科目(如生物、化学、地理、政治)。新高考分为全国Ⅰ卷和全国Ⅱ卷,两卷在难度、题型和考查重点上有所区别,以满足不同地区和层次考生的需求。本文旨在通过对近五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的分析,探讨语文作文命题的特点及未来趋势。
一、近五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作文命题的现状
(一)命题结构与形式概述
近年来,新高考全国Ⅰ卷的语文作文命题在结构与形式上呈现出了一些明显的特点,这不仅反映了高考改革的趋势,也体现了高校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在深入分析2020年至2024年的命题之后,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一是主题广泛且贴近时代背景。2020年的命题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直接反映了当时全球突发的新冠疫情大背景。这要求考生关注社会重大事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2021年以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中“体育之效”为题,强调个人能力与努力的关系,鼓励学生思考自我成长和自我突破。二是素材选择富有哲学启示。2022年的命题涉及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这是一个颇具哲学启示的素材,考验考生在抽象概念中的思辨能力及其在具体生活中的联想力。2023年的命题强调“故事的力量”,从人类表达和文化传承的角度,引导考生思考叙事艺术的价值,这需要学生拓宽视野、深入思考。三是强调个人思考与社会联系。命题不仅限于个人的思考和感悟,也延伸到与社会、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联系。例如,2024年的命题中“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思考题,体现出对现代科技进步影响的思考,这要求考生不仅能从个体角度出发,同时具备宏观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四是形式开放性与逻辑性并存。各年的命题在形式上保持开放性,没有限定具体的文体,考生可以根据主题自由发挥,这增加了文章创作的灵活性。虽然形式开放,但要求考生在选定主题后须有明确的立意,并通过合理的结构和逻辑推理展开论述,体现出对综合表达能力的考察。五是注重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结合。命题通常是通过具体材料或引用经典论述,要求考生结合个人的感悟与思考,这不仅考查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要求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从而全面反映出考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近五年的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作文命题在结构和形式上展现了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考评。命题关注时代背景、社会热点和哲学启示,形式上保持开放性,强调论证的逻辑性与表达的严谨性。这种命题趋势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和理解自我,也促进了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主题和内容的常见类型
近年来,新高考全国Ⅰ卷的语文作文命题在主题和内容的选择上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脉动以及对于考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以下将对2020年至2024年的命题主题和内容类型进行分析:一是社会议题与时代背景。2020年的命题聚焦于全球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讨论“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直接关联社会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要求考生在亲历的事件中反思人际关系的变化,考验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情感表达能力。二是历史经典与个人成长。2021年的命题引用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中的论述,谈论“体育之效”和个人内在潜力的成长,这启发考生思考自我发展与自我超越的关系,着重于个体在逆境中不断进步的可能性。三是思维模式与实践。2022年的命题通过围棋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引导考生探究何为基础、创造、错误的思维模式,这种命题类型强调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鼓励考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哲理性的思考。四是文化传承与情感交流。2023年的命题关于“故事的力量”,促进考生思考故事在文化传承、心灵沟通、智慧启发等方面的巨大影响,这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经历及文化背景剖析叙事艺术的深刻影响力。五是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2024年的命题关注技术革新带来的思考变革,探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在解决问题时引发的深层人文反思。这种命题承载了对现代科技影响人类思维方式的考量,促使考生分析科技进步背后的社会和人文问题。
综上所述,过去五年的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作文命题在主题和内容上表现出对时代背景敏感触角、对个人成长的关注、对思维模式的探索以及对文化与科技结合的思考,这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思辨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评分标准及其变化
关于近五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作文命题的评分标准及其变化,虽然具体的评分细则没有在公共渠道详细披露,但从教育部门和阅卷老师的交流材料、相关教学文件,以及教育专家的分析中,可以总结出一些一般性的趋势和变化:一是基础要求稳定。基础项如字数、书写、基本语法和结构等作为作文评分的基本标准,并没有明显变化。这些要素是一篇合格作文的基础,错误严重可能导致较大的扣分。二是立意与主题的深刻性。考查考生对命题材料的理解和立意能力,要求在主题上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创新性。近年来更强调能够结合材料进行深入思考,而不是流于表面。三是逻辑与结构。文章的逻辑清晰和结构合理一直是评分的重要标准。近年来更加注重文章的整体逻辑性和段落之间的衔接过渡,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议论文结构或其他文体的结构能力。四是思辨能力。随着命题内容的多样化,对考生的思辨能力要求提高,特别是能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提供合理的论证和见解。这一点在近年来的评分中往往能拉开差距。五是语言表达。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流畅性依然是衡量文章水平的关键。得分较高的作文通常语言简练且富有文采,能够准确传达思想。六是创新与个性。更新后的评分标准鼓励创意和个性化表达。考生能够用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思路来处理题目,比单纯的稳妥写作能获得更高的分数。七是人文素养。越来越强调考生展示出一定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文章中体现对社会、历史、科技等议题的独特见解。
总体来说,虽然基础的评分标准保持稳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升级,作文评分标准在细节上逐渐向鼓励创新、强调深思、多维度解析以及个性化表达的方向倾斜。这种变化反映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与时俱进,加强了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量。
二、命题特点分析
(一)题材的多样性和时代性
近五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的语文作文命题不仅展现出题材的多样性,还深刻反映了时代性。通过分析这些命题,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以及传统文化的融入。
1.社会热点话题分析:一是疫情与公共卫生。2020年命题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探讨“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直接回应了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危机。这一命题不仅考查考生对突发社会事件的观察和反思能力,也引导他们在个人经历中寻找意义。二是科技发展与人文思考。2024年命题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引发关于减少问题的思考,这一话题反映出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科技对人类思维方式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这鼓励考生从科技与人文的交界处进行深入探讨。三是个人成长与自我突破。2021年命题虽然借用了历史人物毛泽东的文字,但核心在于提示考生关注个体通过努力实现的自我超越,这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是一个激励性的话题。四是文化传播与社会影响。2023年命题强调“故事的力量”,讨论个人命运与民族形象的关系。这不仅是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对“软实力”的呼唤,也是对文化主体性和表达力的认知。考生被引导去思考故事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传统文化融入情况:一是文化经典与个人修养。2021年的命题引用了毛泽东的文章,运用经典文本启发考生思考个人的内在成长。这种结合传统文化的方式不仅提升了题目的文化厚度,也帮助考生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思维桥梁。二是传统智慧与现代思维。2022年命题涉及围棋术语“本手、妙手、俗手”,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应用。这一命题让传统智慧在现代思维训练中找到新的依托,考生被鼓励通过传统的视角理解现代思维尚需的基础与创新。三是文化传承与精神表达。2023年对“故事”的讨论虽未明确指向传统文化,但在强调文化影响与传承时,内涵上仍关怀传统文化的精神传递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综上所述,近五年的命题在关注社会热点的同时,也不乏对传统文化的融入与翻新。这种结合不仅加强了命题的厚重感和时代意义,还帮助考生在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培养他们全面的思维能力与深厚的人文素养。这种多样性和时代性,体现出命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期许,对教育价值的深层审视。
(二)命题的开放性与创新性
近五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的语文作文命题不仅呈现出题材上的多样性,还展现了开放性与创新性。这些命题挑战考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并在写作中体现创新思维。
1.多角度思考的要求:一是疫情中的人际关系。2020年命题围绕“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这一主题,考生需从“距离”与“联系”两个对立但相互关联的角度进行思考。这要求学生不仅要认识疫情对人际交往形式的改变,也要理解在特殊时期人们之间维系联系的方式和意义。二是成长与自我突破。2021年涉及毛泽东对“强弱”与“改变”的思考,命题鼓励考生从自身体会和广阔历史背景出发,反思弱者如何通过努力实现自我突破,以及强者如何避免自满。这需要考生从个人经验、社会观察及哲学高度多角度探讨问题。三是理性与创新。2022年的围棋命题则引导学生从“本手”“妙手”与“俗手”中进行思维转换,探讨基础打牢与追求创新之间的关系。这一命题挑战考生平衡传统思维与创造性思维,适用于多种情景的理性分析。四是故事的力量。2023年命题关于“故事的力量”并没有限定讨论范围,而是让考生从个人、社会、文化甚至民族形象的层面多角度分析故事的影响力。这让每个学生能够基于自身文化背景与理解写作,展现个体思考的深度。五是科技的影响。2024年的材料通过现代科技得以快速解答问题的现象,引发考生思考问题的本质与思维深度。这需要考生从科技对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及人类智慧的影响等多角度进行讨论。
2.创新思维的体现:一是开放性命题引导创新。每年的命题都不是单一答案的闭合题,而是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让考生自行发挥。这种开放性使得学生可以展示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写作中展现个人的思维创新。二是结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命题多次结合传统文化(如围棋术语)和现代社会(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元素,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传统文化认知,创新性地思考现代问题。这种结合鼓励考生从传统中汲取智慧,并应用于现代情境。三是鼓励跨学科思维。例如2022和2024年命题,涉及文化、历史、科技等多个领域,要求考生从跨学科的视角思考问题。这种命题设计下,学生必须用创新的思维方式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提出新颖的观点。
综合来看,近五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命题,通过设计开放性命题和引入创新性思考挑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深刻思考,并在写作中体现创新思维。这种命题设计正是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三)对语言能力的考查
近年来,新高考全国Ⅰ卷的语文作文命题不仅注重文章内容的深度和思想的启发,还通过对语言能力的考查来评估考生的表达准确性与逻辑性,以及文体与风格的多样化。这些命题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多维的写作平台,要求在表达和风格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平。
1.表达的准确性与逻辑性:一是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2020年)。该命题要求考生分析疫情期间人际“距离”与“联系”的双重动态变化。考生需准确描述疫情对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并在逻辑上清晰地论证如何在保持物理距离的同时,通过不同方式增进心理和情感的联系。这样的命题对语言的精确性和论证的逻辑性提出了明确要求。二是成长与自我突破(2021年)。借助毛泽东对体质与精神成长的探讨,命题引导考生思考强弱转化的辩证关系。在语言表达上,考生需准确地引用和阐释文本观点,并完整、逻辑性强地构建自己的论述。这种设计强调了清晰有效的沟通和严密的思维流畅性。三是理性与创新(2022年)。围棋术语“本手、妙手、俗手”要求考生通过结构化的表达展示从基础到创新的逻辑路径。考生需要明确地论述“本手”的重要性以及“妙手”与“俗手”的区别,确保在日常语言中精确地传达出专业术语的深刻含义和逻辑关系。四是故事的力量(2023年)。描述“故事”的多重效用时,考生需在论述中保持语言表达的准确,尤其是在解释故事如何影响个人与社会时,需逻辑清晰地连接故事与其影响效果。这一命题强调考生围绕主题展开有序的叙述与论证。五是科技与问题(2024年)。针对现代科技是否减少问题的命题,考生需在论证中准确表达科技对认知模式的影响,同时在逻辑上自洽地探讨这一影响是否真的简化了问题。这样的讨论要求逻辑严密、表达明确。
2.文体与风格的多样化:一是说明文与议论文的结合。如在2020年和2021年的命题中,考生可选择采用说明加议论的方式,既描述现象,又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结合展示了考生在文体选择上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二是叙述与反思。2023年“故事”的命题允许考生通过叙述具体故事来传达对于故事作用的深刻反思。这不仅考查了考生的叙述能力,也要求他们在叙述中体现更深层的思考,展现出的风格可以是叙述型的随笔。三是跨领域的融合。例如2022年的围棋命题中,考生可以选择引用跨领域的知识,融入文学、哲学甚至科技的相关背景,增强文章的深度和文体风格的多样化。四是创意表达。尤其是在2024年关于科技和问题的讨论中,考生可以用新颖的方式,比如通过假设情境或类比,展示在现代背景下的创意思维和表达。
总体来看,近五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不仅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在语言能力上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在表达准确性、逻辑性及文体多样性上进行全面展示。这种多维度考查有助于全面评估考生的语言能力和思想深度。
三、未来命题趋势预测
未来新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可能会从多个方向演变,以适应时代和教育目标的发展。这些趋势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和综合能力的考查、加强对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关注,并增强命题的国际视野与全球化元素。
(一)更加注重多元化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1.跨学科整合。未来的作文题可能会促使考生结合多学科知识,如在环境、科技、社会等领域中交叉应用文史哲理等多方面知识。这种设计能够评估考生的综合素养及其在复杂背景下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2.多形式写作要求。命题可能会要求学生在单一写作任务中运用多种文体,如结合议论文和记叙文,或要求在论述中加入图表分析等。这将考查考生驾驭不同表达风格的能力及适应性。
(二)加强对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关注
1.注重原创性和独立思考。未来的命题可能会鼓励考生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原创性思维来探讨问题,以评价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题目可能给予考生更广阔的空间展示个人见解和风格。
2.赋予更多自选成分。在命题中提供选择题材或自选角度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围绕自己最熟悉或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写作。这可以帮助学生更自然地融入个人经验和个性特色。
(三)增强命题的国际视野与全球化元素
1.引入全球性议题。未来的作文题材可能会涉及更多全球性话题,如气候变化、科技进步、国际合作等。这将鼓励学生关注全球动态,提高国际理解力与视野。
2.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命题可能会融入关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主题,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表现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认识和包容。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公民意识。
3.外文材料的运用。为了提升国际视野,命题可能会包含一部分外文材料(如英语摘要),要求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与反思。这一变化有助于评估学生的跨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样的命题趋势,新高考语文作文将更加全面地评估学生在多元化背景下的思维能力、个性化表达能力以及国际视野,这与未来社会对综合素养的需求相契合。
结语:综上所述,通过对近五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作文命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未来命题将继续沿袭并深化多样化主题、思辨能力要求,以及人文与科技结合的整体趋势。这些命题不仅涵盖社会事件、历史经典、思维方式、文化艺术和科技影响等多维度主题,还进一步强调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命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激发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注重深度思考和全面解析,反映出教育对培养独立创新思维的重视。同时,近年来命题逐渐融入科技发展议题,体现出现代教育对于人文与科学并重的要求。这些趋势将更加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全球视野,符合未来社会对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2020全国新高考卷*高考满分作文: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聚培训作文https://zuowen.jupeixun.cn/zuowen/kVPAjl3GJka2HEv0raGoNYnZ.html
2.高考开放性命题下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王彦芳-《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3.新高考“3+1+2”模式下高中生选科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广东省4所学校的调查
郑泽铃《东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
4.B建筑设计院的增值税税务筹划研究
杜传-《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
5.西方关于全球公民教育内涵、价值和途径的争论
李健;刘宝存:《比较教育研究》-2019
6.公民教育融入高中“政治生活”课教学研究
幸冬梅-《赣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2016
7.试论加强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中公民教育的策略
荆睿丽;-《兰台世界》-2019
8.提高英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认同及“全球公民意识”的对策研究
何艳秋;刘江华;-《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
9.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https://www.meipian.cn/2734zivg
10.新汉语水平考试四级与日本中国语检定3级的对比分析王奇琦-《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11.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的导向意义|今天北京高考语文题http://jy.jdzo1.com/i9t976/m9f5gcoj.html
注:①本文获2024-2025学年郴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质量提升工程”高中学科竞赛——“高考命题研究论文”评比一等奖;②本论文查重结果:2.71%,最大单篇相似度0.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