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清秋丽影 于 2025-4-13 17:28 编辑
应该去结交和认识这样的人:他们会让你充满力量,带给你新的思想,或者更不可言喻的是,会带给你充满自信的感觉。——[美]多萝西娅·布兰德《成为作家》
清晨五点,书房里的台灯准时亮起。这盏陪伴我三十年的老灯,从警局办公室到家中书桌,始终保持着同样的高度和亮度。退休后的第一千零九十五个黎明,我依然在这个时刻醒来,只是手中的配qiang换成了钢笔,案头的案件卷宗变成了散文手稿。
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在文学网站发表散文时,我用了整整三天修改标题。从《退休警察的写作梦》到《笔尖上的警徽》,最后定格为《当退休警察爱上写作》。编辑老师在评论区留言:“文字里有光。”这句话让我想起从警时破获第一起案件时的场景,受害人母亲对我说:“你眼里有光。”原来,正义的光芒与文字的光芒,都是照亮人心的火种。
写作让我结识了形形色色的文友。最难忘的是那位笔名“青禾”的乡村教师,她总在深夜批改完作业后给我发来修改建议。记得有一次我写《封城的日子》,她建议在结尾加上“路灯下的影子”,说这样能让孤独有温度。果然,当我把“路灯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加进去后,整篇文章就活了起来。这让我想起老搭档严海波,他总说:“破案要找到那个‘影子’,真相往往藏在细节中。”那些被忽视的细节,正是真相的所在。
在《艺术生活》做编辑的日子里,我学会了用另一种眼光看世界。有位年轻作者写校园bao力,字里行间充满愤怒。我建议他加入施暴者的童年故事,他照做后,文章获得了年度最佳奖。这让我想起讯问室里的那些嫌疑人,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值得倾听的故事。文字和执法一样,都需要理解与包容。
写作改变了我的退休生活。从前在警局,我用对讲机指挥行动;现在在书房,我用键盘编织故事。最让我惊喜的是,那些年积累的办案经验,竟成了写作的宝藏。在写《我的武汉我的情》时,我把破案时的观察技巧用在了描写市井生活上,让《人民网》的评委看到了“一个警察眼中的江城风情,武汉温度”。
说句心里话,文学网站的编辑工作让我重拾使命感,而且几乎与警局工作无缝连接。每当看到年轻作者在评论区谈论文学、谈论理想时,我就想起警队新人的那股冲劲。有一次,一位高中生问我写作的意义,我对他说:“写作就像警察抓坏人,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呵护生活的美好。”后来他把这句话写进了竞赛的作文,获得了著名的“楚才”作文比赛一等奖。
写作让我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每天清晨,我都会在书房焖一壶白茶,听着滴答的钟声写作。这让我忆起警局的晨会,只是过去的“案情分析”变成了现在的“文字推敲”。有时写着写着,会不自觉地用上警用术语,把“修改文章”说成“巡逻盘查”,把“润色文字”说成“梳理证据”。
最让我感动的是读者的反馈。有位老太太说,每次读我的散文都让她想起了当警察的儿子;有位大学生说,我的文字让他决定报考警官学院。这些反馈让我明白,写作和执法一样,都是在传递希望。就像我常对这位年轻人说的:“好文章和好警察一样,都要有一颗温暖的心。”
书房里的老台灯依然每天在那个时刻亮着,只是光线变得更加柔和。就像我从警时的锋芒,在文字的浸润下渐渐化作温暖的光。这光不仅照亮了我的退休生活,也照亮了许多陌生人的心灵角落。或许,这就是文学的力量——让一个退休警察的笔尖,继续守护着人间的美好。
【编后语】这篇散文以一位退休警察的写作经历为主线,串联起从警生涯与文学创作的感悟,文风质朴真挚。作者通过对比从警与写作的经历,如破案细节与文章细节、执法时的理解包容与编辑文字时的同理之心,展现了两种职业在精神内核上的共通之处,即对正义、真相的追求,以及对他人的关怀。文中多处回忆与现实交织,比如老台灯、警局晨会等细节,使情感更具感染力。结尾升华主题,指出文学如警察守护正义一般,守护人间美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与温度 。(中原游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