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李靓才 于 2025-4-6 12:17 编辑
下湄桥:沧桑巨变中的水畔明珠 李靓才
在郴州市中心城区的西北角,蜿蜒流淌的郴江宛如母亲河般滋养着这片土地,而下湄桥,作为这河畔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岁月的风霜与城市的变迁。下湄桥,这座历史悠久的桥梁,不仅连接着南北官道,更凝聚了无数人们的记忆与情感。
流水悠悠,桥影依旧。据传,下湄桥最初是一座青石板桥,架设在郴江上,古时被称为“下马桥”。这座桥因其狭窄僻险,行人需下马或下轿而得名。有民间说,古桥由当地乡绅捐建,为方便农耕运输而立,桥头曾立碑记事,但碑文已失传。岁月的河流冲刷着桥身,见证了从秦汉到现代的变迁。桥下的郴江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倒映着桥影与远山,如同一幅动人的水墨画,静谧而深远。昔日繁华,工业荣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下湄桥是郴州工业的心脏地带。纺织厂、麻纺厂、化工厂等大型企业林立,工厂的烟囱高高耸立,忙碌的工人构成了一幅繁荣图景。工厂的轰鸣声与机器的运转声,交织成下湄桥独特的工业乐章。那时的下湄桥,既是劳动者的家园,也是梦想启航的地方。繁忙的市场、热闹的街巷,曾经的辉煌如今已成回忆,却在老居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变迁岁月,城市更新。然而,工厂的关闭与经济的转型,给下湄桥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企业的破产改制,导致大量工人下岗,街区逐渐由繁华走向衰落。昔日的工业区变得杂乱无章,车辆乱停乱放,环境卫生堪忧,河水也受到了污染,“脏乱差”成为了下湄桥的代名词。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下湄桥的命运也迎来了新的转机。
在政府的引导下,下湄桥开始了艰难的转型之路。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成为了重塑下湄桥面貌的重要举措。通过“退二进三”战略,急退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新的商业综合体如新城吾悦广场在同福路与同德路交汇处拔地而起,商贸区、宜居区、旅游休闲区协调发展,逐步将下湄桥从工业老区转变为宜商宜居的新城区。
绿水青山,康养小镇。下湄桥的转型不仅仅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更在于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提升。郴江的清流重新滋养着这片土地,周边环境经过治理,垃圾被清理,河道被保洁,绿植大量种植,美化了街道与河岸。龙女温泉景区的打造,更是为下湄桥注入了新的活力。温泉的清澈水流,古老的龙女祠,以及不断完善的休闲设施,使得下湄桥成为了康养与旅游的理想之地。
文化积淀,历史传承。下湄桥不仅是经济变迁的见证者,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老的下湄桥曾古木苍苍、草野莽莽,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街巷中的老建筑,沉淀着历史的记忆。下湄桥周边的地名如“司马洞”“饲马洞”等,反映了当地独特的生活方式与地理特征。这些文化元素与现代城市的融合,使得下湄桥在继承中创新,在传统中发展。
经典的国学教育在下湄桥的家庭中得到了传承,孩子们在诵读《三字经》《颜氏家训》《爱莲说》等经典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淳厚的家风与良好的教育环境,为下湄桥的未来培养了新一代的栋梁之才。
人文关怀,社区建设。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物质环境的改善,更是人文关怀的体现。下湄桥街道通过社区建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评选“身边好人”,树立道德榜样,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推进,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也随之增强。
棚户区改造项目的顺利推进,5000多户居民的搬迁安置,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居住环境。在改造过程中,政府充分考虑下岗职工与困难群体的利益,通过货币补偿与安置政策,确保每一位居民都能分享到城市发展的成果。
经济腾飞,未来可期。下湄桥的转型之路,虽然充满了挑战与艰辛,但在政府与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商业综合体的建设,康养小镇的打造,所有这些项目都为下湄桥的未来注入了新的动力。房价的上涨,经济的腾飞,不仅反映了下湄桥的魅力,更昭示着这片土地的无限潜力。
随着产业升级与区域定位的变化,下湄桥将逐步摆脱老工业区的阴影,成为郴州市北部新城的标杆。大型企业的进驻、医疗配套的完善、教育资源的丰富,所有这些都将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与优秀资源,推动下湄桥向更高的发展目标迈进。
郴江流域,绿色未来。郴江作为下湄桥的重要水系,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发展。郴江的治理与保护,是下湄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在巡查河道、治理污染、保护水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逐步改善水质,提升生态环境。水清岸绿,人居宜居,郴江的美丽景象与下湄桥的新貌相得益彰,共同谱写出一幅和谐美好的城市画卷。
下湄桥,这座昔日的工业老区,经过风雨洗礼与时代变迁,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绿水青山,繁荣商贸,康养小镇,文化传承,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下湄桥的不懈奋斗与无限可能。郴江河畔的下湄桥,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开拓者。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下湄桥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成为郴州市乃至湖南省的一颗璀璨明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