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847|回复: 5

[随笔] 用心阅读生活这本书

[复制链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1

主题

511

帖子

524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42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用心阅读生活这本书



    信息爆炸时代,各类书籍琳琅满目,唯有生活这本书值得一辈子阅读,用心品读。

  记得小学二年级,学校为应付上级检查,老师让学生从家里拿课外书到学校充当图书办临时图书馆,没有课外书需上交两块钱。家里没有课外书,我问母亲要钱,她没有,我哭闹不去上学。母亲用树条抽打我去学校,一路上我哇哇的抹鼻子哭,跟在后面的母亲亦泪流不止。这是我对阅读对课外书最原始的记忆。

  我来自农村家庭,没课外书可看可读,只能读语文课本。小马过河、猴子下山、盲人摸象、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寓言故事,在孩童时代留下深刻印象。

  上学时,父亲常对我说,不要装模作样读书,重在平时努力。“临到考试不睡觉瞎用功,在考场呼呼大睡,被老子用架子车拉回来。”父亲说的场景,我不知道出处。长大后,我才知道那是陈强陈佩斯主演的电影《父与子》场景。在北京多年,电影父亲架子车拉儿子、响起《拉车难》歌曲——我知道取景德胜门附近的二环辅路。

  电影《父与子》,陈佩斯演的儿子幡然醒悟而冲刺高考,头悬梁熬夜看书学习。古代看书阅读,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照读、映雪读书,刻苦精神固然可佳,但常常不符合生活逻辑。白天忙着捉萤火虫,然后夜晚借萤火虫微光看书,是不是本末倒置呢?用雪光看书,不怕冻坏身体吗?珍惜白天时间,阳光下看书阅读,足矣。我老家地处三县交界,直到1995年夏村庄才通电——集镇通电早、村庄通电晚。一灯如豆,许多家庭为节省灯油,早早睡觉。某年秋季开学,放学贪玩,课文背诵没练习,我悄悄的拿语文书到院外看。月圆之夜,村庄很美很亮,但我借月光看书十多分钟依然吃力费眼,只好作罢明早用功。

  成语“倒背如流”的思考。倒背如流,其字典解释:把文章倒过来背诵,象流水一样顺畅,形容书读得极熟。冯巩的相声《笑谈人生》就涉及“倒背如流”字面游戏:您不是倒背如流吗?是啊,正着背谁能背得下来啊!我纳闷,把文章打乱顺序倒过来背诵有啥意义?潜意识里,书籍从左到右、从上而下的排序,顺着阅读。电视剧《聊斋》书生看书,书籍从后往前翻看。之前书籍竖版印刷,从右到左排序,前面页码在下、后面页码在上装订。北京潘家园见到线装老书,北海公园见到古代碑刻,我恍然明白“倒背如流”实际就是如今的“正背如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要读原著原文,综合了解信息,不能人云亦云的断章取义。鲁迅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新文化运动时,鲁迅等人提倡白话文,甚至主张废除中国字,改用罗马字母。”这类流言蜚语传播甚广。我经常去鲁迅博物馆鲁迅书店听有关鲁迅的讲座,直觉认为“鲁迅主张废除汉字改用罗马字母”不可信。

  鲁迅《无声的中国》一文指出,“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那时白话文之得以通行,就是因为有废掉中国字而用罗马字母的议论的缘故。”

  文史不分家,阅读需要融会贯通。理解鲁迅“开窗效应”,就明白北魏孝文帝迁都的谋略,就理解清末新政的推广。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等顽固派推行“新政”,因为孙中山主张通过bao力革命推倒清政府这栋大房子。

  中学课本有多篇鲁迅文章,中学生怕鲁迅因为读不懂其文章。如今,我翻阅鲁迅《朝花夕拾》《故事新编》等书,结合鲁迅书店的系列讲座,对鲁迅作品有了更深理解。当年瞧不起“穿长衫的孔乙己”,走向社会蓦然回首,孔乙己就在身边。

  有的阅读,提供满满的情绪价值,如网文的快感;有的阅读,能看透人性看透生活本质,与生活和解。读鲁迅文章,看到人性的丑恶,民族的劣根性。某次活动,我见到大作家刘震云,“文学的底色一定是哲学”。读《单位》,工作就是摆平身边那几个人;读《一地鸡毛》对生活有了哲学层面思考。

  如今的阅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谁家没有几本书籍呢?家长主动给孩子购买大量书籍让其阅读。从纸质书籍阅读到电脑手机的电子阅读,到有声听书,到各类平台视频解读的阅读。

  信息爆炸时代,典籍浩如烟海,眼睛如何承受电子书的视觉疲劳呢?一个脑袋24小时不停阅读,在信息面前是一粒沙和大海的关系。重在有选择的阅读,接受新式阅读工具。对于文学作品,我优先看拍成影视的文学作品、历年茅奖作品。看文学作品拍成的影视,我会留意“弹幕”信息;关注“十点读书会”,公众号听书,十天听一本书。对于感官共鸣的作品再配合电脑阅读电子版,需要精读的最终购买纸质书籍翻阅,形成“闭环阅读”。

  接受新式阅读,让阅读进入“高铁时代”。看纸质书、背诵经典文章如同散步看景,而AI阅读则是坐高铁风驰电挚去旅游看景。智能AI软件,有聊天、搜索、写作、绘画功能,还可用于AI语音、翻译、识图等用途。这波AI变革,如同当年稿纸写作到电脑写作的变化,如同信件到电子邮件的变化,是人工智能的一次飞跃。

  阅读的工具在变,但阅读的内核没变,阅读有价值的信息,去伪存真吸取精华,不能人云亦云的相信搜索出来的信息。小视频传播快影响大,有的小视频称“李鸿章把在国内tanwu4000万两白银存到日本的大和银行。”这类没有证实的信息在网络上兴风作浪。记得2000年时我读高中,甲午海战战败因为炮弹里是沙子,后才知道这类消息出自电影,未被证实的信息。

  网络回归现实,生活是一本无字的大书。在北京,我到潘家园旧书市场淘书,常常参加各类文学活动,总会带回几本书籍。日积月累,狭小的住处堆着几摞书,挤占空间。一日,我把半蛇皮袋的旧书当废品卖掉,仅得10余元,不及一本书的价格。人到中年,回忆母亲那树条抽打,内心五味杂陈,继续用心品读生活这本书呢!


回复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河南郑州
来自- 河南郑州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2

主题

1万

帖子

27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5732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郑州
先提读。
黄皮人
回复 来自- 河南郑州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河南郑州

来自- 黑龙江
来自- 黑龙江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1-27 09:04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84

    主题

    1889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积分
    20315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黑龙江
    全面而丰富的文字,言之成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黑龙江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黑龙江

    来自- 河南郑州
    来自- 河南郑州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2

    主题

    1万

    帖子

    27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5732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郑州
    运涛 发表于 2025-4-11 12:32
    全面而丰富的文字,言之成理。

    赞同!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河南郑州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河南郑州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8

    主题

    1万

    帖子

    9万

    积分

    总编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0303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生活是本无字书,树条抽痛读书路。萤雪典故终觉浅,鲁迅文章见风骨。AI时代翻新页,莫忘月下捧书苦。半袋旧书换铜板,方知墨香抵万斛。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8 14:18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694

    主题

    4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843

    优秀管理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这是一个书籍泛滥却鲜有深读的时代,一个信息爆炸却难辨真伪的时代。作者以自身经历为镜,照见了阅读的本质变迁——从儿时因两块钱课外书费与母亲拉扯的苦涩记忆,到如今面对浩如烟海的电子文本时的选择困境;从"悬梁刺股"的读书神话,到AI辅助的"高铁式阅读"。

    文章犀利地指出:真正的阅读,不在于形式的新旧,而在于能否穿透文字,抵达生活与思想的本质。 鲁迅的"开窗效应"、刘震云的"文学哲学"、网络谣言的泛滥,无不提醒我们——阅读若只停留在信息攫取,终将迷失于知识的荒漠;唯有将书页与生活相互映照,方能读懂人性、历史与时代的密码。

    当作者卖掉积攒多年的旧书,换得不过十元废纸钱时,那个被母亲树条抽打却依然渴望读书的孩子仿佛又站在了时光里。这或许正是阅读最深刻的隐喻:书籍会蒙尘,但生活这本书永远鲜活;文字会过时,但思考的锋芒永不钝化。

    在算法推送和碎片阅读主宰的今天,愿我们都能如作者一般,既拥抱"AI高铁"的速度,也不忘"纸质散步"的深度,更永远保持对生活这本大书的敬畏与热忱。毕竟,人生的答案,从来不在热搜榜上,而在脚下这片土地与心中那盏不灭的灯。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订阅| 关注 (56)

    左岸飞花,右岸白马,夹岸流逝的情话,只道相思无涯。抬头望,青鸟与鱼,定格成画;扣心问,人生苦短,何必言他!
    6今日 7201主题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