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4-5-11 23:23 编辑
前些日子,我写了篇小作文“想妈妈”,明天就是母亲节了,特发此文纪念自己的母亲。
嗨,晚上好! 提起家乡,很多人都会想起自己的妈妈。 《一荤一素》这首歌,是歌手毛不易在他妈妈去世后写的。歌词简单而深含真情,这两天我一直都在学:
日出又日落 深处再深处 一张小方桌 有一荤一素 一个身影从容地忙忙碌碌 一双手让这时光有了温度.....
歌词里并没有说妈妈有多么的伟大和多么的不平凡,而是写了妈妈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的劳作,给孩子准备一日三餐,一荤一素。 我把这首歌唱给我好朋友听了。 朋友说:我好像没看见我妈妈做过饭。 哈哈,听她这么一说,我也赶紧想一想。 我发现在我的记忆里,我妈妈居然也没有做过饭!真的。(当然这里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我和我朋友)的妈妈都在学校工作,学校是有食堂的不用做饭。)
这么说吧。我两三岁开始记事了,那会正值国家号召大炼钢铁,号称在三五年内就可以“赶英超美”了。家家户户都不让自己做饭了。家里的锅碗瓢盆,只要是可以炼铁的都必须上交。妈妈就把家里的锅啊、瓢啊、小铲小勺子等等都交给她工作的单位”南充高中”。学校的操场上架着好几个高高的炼钢炉,老师和同学们上交的所有铁器都堆在操场上,日夜炼钢。 没有了锅碗瓢盆,想做饭也不能了,全家老小统一吃学校食堂。所以妈妈更名正言顺的不用做饭了。一到了饭点,我们就去排队买饭。
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为了保证老师们的吃饭问题,学校不让家属搭伙了。 我们这些孩子只能到学校附近农村的人民公社大食堂去搭伙,所以在那些只能吃糠咽菜的日子里,也没见妈妈做过饭。 再后来,妈妈遭层层下放,从市里下放到县里、从县里下放到区里、从区里再到镇上。但走到哪里还都是在学校工作,学校是有食堂的,所以 我们家还是基本不做饭,到点就去食堂排队。 家里有一个我哥哥用黄泥巴糊的小瓦炉,每逢过年,妈妈就会把它点着了,炖一只鸡,我们一家围着小火炉过年。 所以毛不易歌里唱的家里餐桌上总有“一荤一素”的场景,对我们家来说它还真是个奢望。
可为什么你唱这首歌的时候,总是那么的感慨,那么的容易流泪? 那是因为它后面有一段直入的你心: 太年轻的人 他总是不满足 固执地不愿停下远行的脚步 望着高高的天 走了长长的路 忘了回头看 她有没有哭
月儿明 风儿轻 可是你在敲打我的窗棂 听到这儿你就别担心 其实我过的还可以
月儿明 风儿轻 你又可曾来过我的梦里 一定是你来时太小心 知道我睡得轻.....
唱着。唱着,我怎么感觉,歌里唱的那个“太年轻的人,不愿停下远行的脚步的那个人”就是我..... “夜里敲打我窗棂的那个人”就是我的妈妈......
后来,我把自己的这点感想讲给我朋友听, 她回我说:我妈妈不在窗外,她常来我的梦里......
这下,你该明白了这首歌为啥让人感动、让人泪目了吧...... 因为,它总有一个地方会触动了你......
好啦,晚安。 2024.0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