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伐木丁丁 于 2024-6-29 21:20 编辑
编者按:在云南昆明,有一处名胜古迹,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大观楼。而大观楼之所以名扬四海,除了其本身的建筑艺术外,更因其悬挂的一副长联,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这副长联出自清代文人孙髯翁之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孙髯翁,字髯翁,陕西三原人,因其父在云南任职,随父寓居昆明。他博学多才,工诗善文,却因个性耿介,不愿受辱于科举搜身之制,终生不仕。他的一生,是才华横溢与命运多舛的交织,是文人傲骨与世态炎凉的碰撞。然而,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赋予了他的作品以独特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本文作者苏家澍先生,怀着对孙髯翁的无限敬仰之情,亲临大观楼,追寻髯翁的足迹,探访其安眠之地,以一篇深情并茂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孙髯翁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文章以大观楼长联为引,以髯翁的生平为线,以作者的亲身体验为纬,织就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文化画卷。(艺术生活)
追缅孙髯翁苏家澍
我破例在行文之前,先把大观楼长联全文录下以飨读者: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游昆明大观楼,谁不为孙髯翁这副180字、洋洋洒洒的长联震撼、倾倒。海埂大坝见其与杨慎之塑像,念及二人身世,无不唏嘘泪下。今夏我选择弥勒市为避暑寓居处,除此地气候凉爽宜人,风光景点亮眼之外,追寻髯翁安眠之地,探访人文胜迹,也是凿凿初衷。
孙髯(约1711年——1773年),字髯翁。祖籍陕西三原,因其父在云南任武官,随父寓居昆明。清代云南学者、名士。
髯翁耿介傲世。入乡试时,因入场要搜身,遂不愿受辱而离去,以后即终生不仕。孙髯翁博学多才,工诗善文,豪宕有英气。其创作的大观楼长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被后人尊称为“联圣”。文人却落拓,名士也潦倒。曾栖息寺观洞穴,聊以医卜为生。孙髯有个女儿出嫁弥勒三道桥,老伴随其难以糊口,只得从女度日。晚年,孙髯亦来弥勒。传说在东门外设馆教书,随后又到城西新瓦房村教私塾。去世后,无寸土归葬,幸得苗姓友人相助,方草草收殓,葬于苗姓祖茔处。后坟茔几经转移,今安葬在髯翁公园中。
我在弥勒住宿的大酒店离髯翁公园不远。沿髯翁路行走约20分钟即到。题有“髯翁公园”四字的牌坊赫然在目,古色古香,光灿夺目。
我循多层陡峭台阶,一直登临至顶峰宝塔处,没有见到与孙髯翁相关的遗存。返回到入口某培训中心,向一位姑娘打听。按她的指点,我再次走到接近峰顶处,终于见到孙髯翁墓的标志牌。路上方是髯翁塑像,令人惊喜的是塑像背后两厢斜出梅花枝条的精巧设计。不由得想起孙髯翁爱梅花迎霜傲雪之骨气,曾自称“万树梅花一布衣”。塑像右侧镌刻着大观楼的长联。左侧是他的自挽联:“上联:这回来的忙,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下联: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透出先生自嘲的旷达与苦涩。
路下方是髯翁墓冢。墓碑上书"古滇名士孙髯翁先生之墓"。碑顶镌“斯文在兹”四字。墓碑的两边刻有他写的大观楼长联。圆柱上的对联为"古冢城西留傲骨,名士滇南有布衣。"墓联为其自挽联。
我采集带露的山花和青草一束,敬献在先生墓前。回到住处又草就满庭芳一阕,聊表虔诚敬挽之心意。
浩瀚滇池,云天空阔,变幻杨柳芙蓉。送来迎往,鸥鹭接归鸿。数点王朝叠替,浪淘去、多少枭雄。兴亡事,一联囊括,尽览画图中。 髯翁,风雨里,红尘看破,旷淡从容。羡霜雪梅花,亮节高风。纵使布衣落拓,也似那、倔立孤松。沧溟际,如闻啸傲,星月映苍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