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清秋丽影 于 2024-3-7 17:03 编辑
边缘
文/占东海(安徽)
山石陡峭,一只只鸟
停于锋芒。崖柏或卷柏
有长久的宽阔
伫立悬崖
崖壁。风轻轻摇动绳子
采蜜人荡过来又荡过去
夕阳照在万物上
都甜蜜了一小会
书签
读一片片石头
浴火,涅槃
知晓它薄如蝉翼的颤抖
和游向深海的蓝宝石
我在无数复眼中
剃度,不断寻找有缘人
都曾拒绝
有各自的安好
感叹号
火过。荆棘不存
通往杉树林和松树山的路
被灰烬覆盖
上面东躺只蹬脚的野兔.
西睡只僵硬的雉鸡
毛已燎光,皮肉翻卷
还在逃跑
风反复吹向黑灰,分不清昼夜
村口,一排排烤猪烧牛摆于地上
一场场雨
在他们眼里倾泄
落到空中都是霰雪
【美文赏析】 占东海老师的这一首诗,除了其惯有的独到简洁并且精准的语言外,他还进一步让这些语言所堆叠起来的真正意义在文字之外体现。也就是说,他做到了语言的表达在文字之外。
在《边缘》这一首小诗中,诗人通过视觉如此描述“山石陡峭,一只只鸟/停于锋芒。崖柏或卷柏/有长久的宽阔/伫立悬崖”。这里的“锋芒”和“悬崖”是意象和具象的一次精准而巧妙的结合,先出意象后出具象,颠倒使用,让诗意来得陡峭突兀然后归于震撼。在如此峭壁之上,采蜜人仅凭一根飘来荡去的绳子,向生活讨取一点点的甜,“崖壁。风轻轻摇动绳子/采蜜人荡过来又荡过去”。诗人如此描述着。 如果这首诗在这里戛然而止,整首诗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顶多给读者呈现出来的是采蜜人的艰辛和诗歌写作技术层面的娴熟。谁叫他是诗人占东海呢?其实,在写作之前他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整首诗到这里仅仅是在不遗余力的“烘云”,是铺垫,是诗歌本身所要表达的文字之外的语言,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为了“托月”。一句“夕阳照在万物上/都甜蜜了一小会”,让整首诗的诗意立马活泛,宽广并且悲悯了起来。这里的“甜蜜”和“采蜜人”是诗人在独到的发现后又一次的天衣无缝组合。 占东海老师后面的两首诗和这一首《边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祝老师新年里创作出更多的精辟来!严重支持精华鼓励!(川江东去)
开卷有益,开卷,立马受益,受教了。
鸟,听停于锋芒。乍一看,顿觉新奇,却多少有一些迷惘。回头一看“山石陡峭”,不免会意地一笑。释然了:山石之陡峭,这一物象,怎么能使之更新颖更形象 的具象化?呵呵,“锋芒”一出,意象呼之欲出。绝了。让老船佩服得不要不要的。(老船还行)
|
|